西安当前教育困境主要问题在哪儿?
西安上学难如何解决?
校外培训班 如何看待?
西安教育改革应该考虑哪些方面?
校长的困惑和压力有哪些?
名校潜规则原因何在?
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关系怎么平衡?
公办学校如何缩小与名校差距?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剖析西安教育问题,一个月来,华商报多路记者邀请50名西安市中小学校长参与8道“同题问答”,为西安教育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最终有22名校长接受问答。
22位校长中,17位校长分析了西安教育的困境,其中13位校长认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平等机制导致择校热,民办学校挖教师抢生源,公办学校用人机制死板,教师“吃大锅饭”、缺乏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剧了公办和民办教育的差距,这些问题是西安教育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
共有20位校长参与了“上学难”问题问答,11位校长认为,所谓的“上学难”其实是上好学校难,只要不择校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也有校长坦言,家长追求名校的焦虑,让西安显现出上学难的假象。3位校长认为,上学难主要是指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4位校长认为确实存在上学难,无论好学校还是一般学校都存在这个问题。
针对补课和课外培训班的问题,20位校长参与了问答。其中13人明确反对补课,认为补课是输血,自主学习才是造血,而且长时间的补课伤害了学生、娇惯了老师,得实惠的是培训机构。但是大环境使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如果不补会导致落后。这是公办教育欠的账,也暴露了教育行政部门的不作为。7人表示,有需求就有市场,高考录取方式客观造成补课必须性。
校长们建议,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合理、执行性强的政策。补课不应是全民性补课,应该是选择性补差。有需求就有市场,应遵循需求的基本原则,但不应成为某些学校招生的绿色通道。
19位校长参与了上名校“潜规则”的问答,其中13人认为这种“潜规则”普遍存在,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潜规则出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名校通过奥数招生,二是教育资源稀缺,导致权力寻租和资源变现。打破这种潜规则是当下教育部门立即该做的事。1位校长认为,择校费属于违规,中间人的“打点费”属于犯罪行为,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记者赵瑞利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