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见闻(2)

2015-07-31 20:45  陕西传媒网

鼓起山区农民“钱袋子”

2009年,太白县菜农人均收入仅有4250元,2015年菜农人均收入已达7200余元。这近乎翻番的收入,让菜农腰里的荷包一下鼓了起来。这“华丽的转身”是怎么发生的呢?

太白县地处秦岭山区,过去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都是一年一熟,农民靠传统农作物小麦或玉米每亩地的收入只有三五百元左右。发展蔬菜产业以后,农民的收入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还是比不上在外打工的收入。

现实生活的考量,迫使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从事蔬菜生产的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他们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的耕种方式和管理理念上,耕作粗放,对甘蓝、白菜根肿等病虫害的发生缺乏认识及防治,蔬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难以实现新突破。

针对蔬菜产业中的现实问题,专家们从品种、栽培技术、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技术等方面入手,尤其围绕菜农惧怕的根肿病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并从国内外引进抗病品种80余个、防治药剂19种,通过筛选试验,筛选出抗病品种8个(大白菜),耐病品种3个(甘蓝2个、青花菜1个),抗病药剂3种,同时研究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杨兴全,30岁,是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人,在外打工七八年,在父亲的劝说下,2014年开始种植蔬菜,今年一人就种了20亩蔬菜。他说:“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也就两万来元,现在种菜只需三个来月,一亩地就能挣六七千元,划算得很。”

兴全的父亲老杨,种了一辈子菜,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学会了靠科技吃饭。他说:“种菜真正让我过上好日子,是咱们大学的专家来了以后。以前品种不行咱都不说,主要是病害让菜农害怕。根肿病一旦发作,基本上就绝收了。专家们来了后,用科技给我们壮胆,现在大家种菜的积极性都很高,效益也很好。” 尝到科技甜头的他,今年种植了40亩蔬菜。

高科技催生高品质,高品质决定高效益。良好的产地环境,优异的品质口感,安全的生产方式,太白县的蔬菜产业火爆了起来,农民富了,经纪人火了,企业壮大了。

45岁的王林是四川成都人,做蔬菜经纪这一行差不多快10年了。近年来,他主营太白蔬菜,每年用于收购蔬菜的资金在300万左右,把菜运往成都、温州、上海等地,3个月差不多净赚五六万。他说:“这里的蔬菜品质好、口感好,很受客商欢迎。”

42岁的宫健宏在2008年成立了秦绿蔬菜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和农户的4000吨订单娃娃菜生长期间叶片出现了黑点,县上的农技师解决不了,介绍他找学校试验站的专家,程永安、赵利民、张恩慧等专家经过会诊,确定是黑腐病,并拿出了解决方案,为他挽回了200万元的损失。

“当初的注册资金只有300万,”宫健宏真诚地说:“企业的壮大完全靠大学科技的支撑,靠专家的扶持。”目前,他的企业具有固定资产1700万、年产6.5万吨,占太白蔬菜1/6的市场份额,生产的蔬菜走进了大上海。

以试验站为依托,太白县的蔬菜种植超过10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模式全面推广,6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A级认证,获得认证的无公害蔬菜达8个,11个品种获欧盟有机蔬菜认证,太白县成为全省惟一的县级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

从6万亩到10万亩,从4000多元到7000多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立足山区,胸怀百姓,服务地方,在秦岭深处缔造了一个绿色“大菜园”,既丰富了广大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山区农民的“钱袋子”。(张 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外国语大学“心语东愿”青海支教队“庆八一”文艺汇演暨教学成果展于红军小学顺利举行

2015-07-31 16:10阅读

市长董军会见日本爱媛县知事议长一行

2015-07-31 09:44阅读

陕西科技大学红色精神传承调研实践团走进黄柏塬镇 调研红色精神传承现状

2015-07-30 12:30阅读

探访红军遗迹 追寻红色历史——陕西科技大学红色精神传承赴太白调研实践团纪实

2015-07-29 10:52阅读

西安婚庆公司新增航拍婚礼项目 无人机引领都市婚礼新风尚

2015-07-28 21:04阅读

实践团深入大山感悟张世元老人爱国情怀——陕西科技大学红色精神传承赴太白调研实践团纪实

2015-07-27 09:56阅读

西安国际港务区以“长安号”为依托 提升“洋货码头”功能

2015-07-25 19:2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