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江南学子”扎根西安60年传道解惑
“律诗无比好,细看美惊心。各国诗词本,华文最迷人。”“中华亿万人,爱读旧诗文。不教诗音律,佳篇或缺新。”这两首《偶成》的五言绝句,出自潘鼎坤老人之手,其对国学精粹,唐诗宋词的赞美和热爱,对古典诗词断代失传的担忧,由此可见一斑,如果不是意外走红网络,谁能想到这么朴实精美的诗作,竟然是一位教了一辈子数学的理科教授所作。
如今已过鲐背之年的潘鼎坤老人,1925年,出生在浙江丽水缙云县偏避山区双溪口乡潘家村一个比较贫穷的家庭,他家姐弟6人,他排行老小。由于孩子多负担重,他的两个姐姐被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要想改变命运,只能苦读诗书。在私塾给他上课的先生,就是他的外公——一名晚清老秀才,“那会外祖父对我管教很严格,启蒙教育经常背诵《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背不出来书中的句子就要用手杖打我,我只好乖乖念书,几乎很少有时间跟同学玩耍。”孩童时代的潘鼎坤私塾上了六年,后三年开始学习写作欣赏古典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那会不像现在,对古诗词的了解就是词语的运用和内容的表达,而是从诗词的对仗、押韵、平仄、格律,一步步地学习领会,从此,练就了诗词欣赏品鉴写作的“童子功”。
1947年,潘鼎坤如愿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数理系数学专业兼教育系师范生(“双学分”),成为村里第一位走出去的大学生。由于家庭过于贫穷,在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被迫将他和新婚不久的妻子从大家庭分了出去。尽管上师范不用交学费、伙食费,但买书、买衣服、买肥皂等日用品,需要自掏腰包,他上学的路费,买课本书籍的钱,都是借亲戚朋友的,直到他大学毕业两年后,也就是1953年才彻底还清。
上大学期间,潘鼎坤除了用心学习数学专业,对唐诗宋词也是热情不减,当时在复旦大学给他教语文的是“复旦奇人”赵宋庆先生,赵教授在中文系讲的是《唐诗宋词选读》,在数理系代《大学语文》,潘鼎坤成了赵老师的旁听生,一有时间就去听赵老师的诗词讲座,加深了他对唐宋诗词的理解以及吟诵写作。
1951年,潘鼎坤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统一分配的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物理系代物理课,因为专业不对口,三个月后,转到东北工业学院即现在的东北大学。1956年,院系调整,他被调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数学,这一呆就是60多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