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女儿遵嘱捐父母遗体遭亲朋指责十年三迁

2014-12-25 07:30  人民网

不堪人言,十年三迁,这是苏州女子周颂英的处境。遵照父母愿望,在老人身故后将父母遗体捐献,让她在亲友邻居中成了异类。局面难以改变,她选择回应指责的方式是躲。她希望借助一次又一次的搬家,让人言平息。

观念冲突,给周颂英的生活酿出了苦酒。事件背后,折射出中国遗体捐献的最大困境。

捐遗

一切都起源于14年前,父亲关于自己身后事的一声嘱咐。

12月9日,周颂英带着女儿搬入苏州吴中区一处新居,这是她6年来第3次搬家。每一次搬家,都是为了逃离。

一切起源于14年前的一句话。

“等我们都走了,你就把我们的遗体都捐掉吧。”2000年前后,在一天晚饭餐桌上,父亲周昭德突然吩咐起自己的后事,周颂英回忆起当时情景,说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惊诧:父母当干部一辈子接触了很多人,见多识广,思想比较开明。“他们年轻时为祖国建设打江山,想死后也把自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医学。他们觉得死后怎么处理遗体都一样。”

当时父亲周昭德和母亲许熙卿已年近耄耋,两个老人经常在探讨身后事。周颂英是二老的独女,这份嘱咐只有她一人执行。

虽然答应了父亲,但对捐遗具体怎么执行,周颂英并不了解。她开始上网查资料,并向周围人打听捐遗渠道。

2002年初,周颂英辗转来到苏州医学院(现为苏州大学医学院),从门口保安问到了医院办公室,最后才找到了解剖研究室的教授陈尔齐。

咨询完捐遗事宜后,周颂英捎走了两份捐遗志愿书—两张填写项目简单的A4纸。

简单的几栏字,周昭德和许熙卿详细看了一遍后,签上了各自的名字。

2006年,87岁的周昭德身体出现问题,住院治疗时,不常走动的亲戚赶来探望,他告知了亲戚其捐遗意愿。周家的亲戚洪圣浩说,在场的亲戚无人同意。“我们老百姓,思想都比较保守,这方面不能接受。”但当时亲戚们不以为意,“以为他就是说说。”

当年4月24日傍晚,周昭德去世。

当晚殡仪馆已经下班,遗体接送要等到第二天。在父亲的病床边坐了一整晚后,周颂英为父亲擦洗身体,并按照当地风俗给父亲穿衣:她把父亲要穿走的衣服先穿在自己身上,再脱下来一件件穿在父亲身上。“这本来是儿子做的事情,我们家没有儿子,只能我来做”。

在父亲的遗体被抬上车之前,周颂英拥抱了父亲,病痛让父亲身体消瘦,“抱着他感觉单薄了很多。”

在老伴、女儿和外孙女这几位至亲的注视下,周昭德被送走。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高考加分“瘦身” 影响中考小升初

2014-12-24 11:39阅读

甘肃酒泉一小学校长侵吞餐厅利润买轿车获刑6年

2014-12-24 07:40阅读

平安夜西安公交变动大 提前了解别耽误出行

2014-12-23 08:54阅读

北京一电影学院女生“求包养” 被网友强奸

2014-12-22 11:30阅读

长安区申店小学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方式

2014-12-21 13:09阅读

17岁女生厕所产子欲冲走未果 拉出丢纸篓致死

2014-12-20 14:0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