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级别越高,待遇越高(当然,收入更高)。于是,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名博士生可能是科级,一名中专生可能是厅级(比如位西北。其实,很多领导的学历水平比位西北高不了多少,不过后补了党校研究生或者其它在职研究生的文凭。)他们的待遇相差悬殊,
另一方面,公务员的劳动量,除了少数身负使命日理万机的领导之外,多是级别越高,干活越少。厅级把工作踢给处级、处级踢给科级。科级累死累活,处级负责挑错,厅级负责向上汇报讨好。进入一个处室,科级忙得不抬头,处级看报纸、淘宝、闲聊是很常见的事情。
因为公务员的待遇并不与劳动的质量挂钩,所以那些高学历、低级别的公务员,毕业几年以后,同学集会,自然显得寒碜得要命。学历越高,这种对比的落差越大。同样是名牌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工作十年以后,公务员的收入还没有同班同学的一个零头,这是很常见的。
反过来,只要没有晋升的机会,除非集体调资,否则很多人多年不提工资,是很常见的。在物价不断上涨的社会中,这些人的生活压力,不言而喻。毋庸讳言,目前公务员的晋升,与能力和勤绩,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些人改善生活的希望,是很渺茫的。
这里,不能不谈土共的干部晋升,土共实行首长负责制,各单位一把手有很大的人事权。这样做的目的是很明显的:给一把手组阁的权力,让他们自由挑选一支得心应手、德才兼备的队伍,实现最高的行政效率。实践之中,这样的人事权,往往跑偏了,提拔上来的往往是裙带党或者是溜须拍马之徒。其中很多人无德无才,尸位素餐,养尊处优。
除了这些人,其他人不论能力集体排队,按年龄递补。大学扩招以后,几乎所有人都有本科文凭,更无法体现公务员的能力。当年许多意气风发的青年,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公务员考试。结果,熬了许多年职务还是在原地踏步,收入还是原封不动,人到中年,子女入学、老人看病,各种支出激增。现在,砍掉了各种不规范的福利,他们的日子越发艰难,其中很多人自然萌生退志。
所以,公务员的劳动的质量无法在土共的干部待遇中正确的反应出来,这是问题的根本。
回过头来,再看那些隐性福利。为了留住这些人,许多单位都有一些不规范的福利。比如,年底一些奖金,个别发达地区有些单位还有分房的。
怎么看待这些福利呢?正常情况下,这些福利是不应该有的。靠工资就够了,额外给钱,很容易滋生各种腐败。再者,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福利的水平与各个单位的油水程度挂钩,很容易苦乐不均,更易攀比。毫无疑问,是应该取缔的。
但是,这些福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目前公务员晋升、待遇制度下,必要的补丁。比如有些大城市给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无房的公务员分房。虽然地点偏僻,比如在五环之外甚至到了省市交接,但是对那些异地考来的公务员好歹有一个落脚的地方。不给他们分房,会有什么效果呢?很简单,在目前高房价的背景下,只有当地土著才会考公务员。可以说,当地的土著,尤其是有多套房产的有心想考公务员又担心竞争压力太大的土著,是很欢迎这样的政策的。
许多壕二代,是希望公务员没有工资,甚至希望公务员要倒搭工资的。对他们来说,科级那点工资,他们根本没看在眼里。如果公务员工资低到一定水平,把大量出身普通家庭的公务员排挤出公务员队伍,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这样,竞争对手大大减少,无论是考录,还是晋升,都会比现在机会多得多。那些萌生退志的人“不愿意干,自然有的是人员愿意干”这话是没错的。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公务员的工作是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的。因为截至目前,大多数公务员的岗位,都是文牍工作。本科都是浪费,高中水平即可胜任。既然名牌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嫌待遇低,而且在社会上他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那就让他们走,让那些愿意接受低工资的高中生、中专生来干吧。
这种说法忽视了两点:
首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截至目前,中国的教育虽然扩招,虽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统一高考还在,选拔人才的功能还没完全名存实亡。
土共的干部制度与米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不同:理论上,米国等发达国家的领导人是从民间产生的,事务官永远不可能升任政务官等领导人的位置。相反,土共的最高领导人是从最基层的公务员做起的。这就要求土共的干部素质不能太低。即使不是精英荟萃,主流也要是高智商的人。
主席时代的进城干部,是不要求学历的。不过,那些人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没有太废物的。虽然多数人读书不多,但是智商并不低。读书少的原因,是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现在普及教育这么多年,恢复高考这么多年,扩招这么多年,还强调不拘一格用人才,有个党校文凭就是人才,实在说不过去。
其次,高等教育和公务员考录过程,卡掉了很多裙带关系。许多壕二代和官二代,被高等教育和公务员考录过程卡在门外。这样一来,显然有利于增加社会流动性,避免权力的家族垄断,增加民主。农民的孩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增加了社会稳定。科举制取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等推荐制,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
如果现在不能保证公务员的待遇水平不太寒碜的话,大量普通家庭的优秀的孩子必然被挤出去,主动或被动放弃选择公务员。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类人成为公务员队伍的主流:一类是壕二代和官二代,他们不在乎待遇,因为他们有大量的父母赠与或者其它收入,他们的父母让他们进入仕途的目的,是用“钱”换“权”;一类是廉价劳动者,这些人从事其它工作,待遇也不高。这样的干部队伍,“官”、“吏”分明,二代目们是“官”,其他人是“吏”。前者指挥后者,领导国家,裙带关系异常巩固和强大。有人说,现在已经有这个趋势了。问题是,我们是否希望通过抑制公务员的待遇加速这个过程。
少数人炒作公务员福利的目的,是为了加速公务员队伍的逆向淘汰——寒门子弟就不要干公务员了。其实,要不要给官吏合理的报酬这个问题,历史上早就争论了很多年了,古罗马的时代就有了。取消了出身的限制以后,财产就成为穷人参政的另一道门槛。有些国家曾经对议员、投票权和官吏有财产限制。财产限制被取消后,又提出公职不应该领取报酬或者只应该给很少的报酬。富人说得冠冕堂皇,为公务服务就应该不要报酬,实际目的还是为了利用财产的优势垄断权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