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老师苏新梦正在给四年级学生上课,这个班是学校人数最少的班。
担忧学生越来越少担心学校在自己手中“消失”
程诚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村里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有条件的尽量到天华完小上学。另一方面,面临着天宝村小逐年递减的学生人数,他十分担心,“父亲把学校交给我,我不能让学校在我手中就没有了。”
从家中到学校,程诚骑摩托车要1个多小时,住校期间,每次摩托车都停在老乡家里,再步行至学校。每次停车,老乡都会告诉他放一万个心,“家里养了2条土狗儿,有贼娃子它就会叫,放心!”
“每次乘车遇到学生的家长,他们都会把我的票也买了。”在程诚看来,就是这样的一件件小事,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家长对他的尊敬和信任。
程诚告诉记者,从天宝村小到条件好一点的天华小学大约有6公里,到界市镇约8公里,且交通不便,村里有条件去外面上学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而学生和家长都需要他们。这让程诚和他的同行们更加坚定,不能让学校在自己手中“消失”。
日前,一篇关于天宝村小的网帖在内江的多个QQ群里传播,有人提议要捐款捐物,献上爱心去看望那里的学生。一呼百应,内江的网友们,不久便凑了近3000元爱心款,买了雨鞋、棉袜、铅笔等生活学习用品。
1月10日上午9点,他们当中10多个代表集结在一起,准备驱车前往天宝村小。“你是‘温暖’吧?”“我是‘花花’,他是‘凤凰’”……这些人彼此不曾见面,以网名相称,但因为爱心,第一次见面就立刻变得熟悉起来。
当天细雨纷纷,温度在10℃以下。经过一路颠簸,热心网友们将爱心物资送到了天宝村小。
如果你关心他们,关心基层教育,请为他们点赞!或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111或@华西城市读本(新浪、腾讯),参与爱心互动。记者手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为了能够让学校更好,程诚尽可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在乡下宁静的夜晚,为住校老师庆生;在中午饭点时分,为饭菜“寒酸”的学生夹上一块肉……
他也看到更多现实的情况:学校旁的一口池塘存在安全隐患;通往学校的5条小路除了1条陡峭的石板路,其余全是泥巴路;学生人数越来越少……
在内江,现有农村留守学生20余万人,在天宝村小上学的31个孩子,他们可爱、天真、无邪,这里的老师更是默默无闻,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
这次采访能够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朴实纯真,让我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一段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