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来爱心物资的网友与全校师生在一起。
最小的班级 4个娃一堂课都成彼此最好的朋友
学校土黑板旁的一间教室,是4年级的4个学生:叶银菲、刘凡、林莉、刘莉,他们组成了全校人数最少的班级。
这间教室里可供照亮的仅有一盏白色的节能灯,四张课桌一字排开,和老师旧旧的课桌拼在一起,紧挨教室门口。即便是节能灯打开,在没有出太阳的白天,仍然能够看到室外明显比室内明亮。
下课后,见到记者拍照,4个孩子摆出各种姿势。叶银菲最活泼,她抱着身边的3个小伙伴说:“刘凡是我弟弟,她们是我的姐姐。”实际上,这4个孩子并没有血缘关系,叶银菲告诉记者,班上只有4个人,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为了要介绍自己,4个孩子争先恐后用粉笔在土黑板上写上各自的名字,并叽叽喳喳说自己住在哪儿。这所学校的孩子,大多数课余时间都是在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打闹中度过。
到了中午时分,距离近的孩子,就自己步行回家吃饭。距离远的,就把从家中带来的饭菜在食堂热热。为了避免弄脏饭菜,孩子们在家都先用大碗装好,再用一个碗反扣在上面,条件好点的则用的是保温桶。
90后老师的谎言 吃住都在学校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正在给4年级上语文课的老师苏新梦,今年23岁。据她讲,她家在隆昌县城,去年9月才考到这里来。但这所条件艰苦的村小,还是让这位90后偷偷地抹过好几次眼泪。
“毕业后能够考上老师,还是有编制的,其实是很不错的了。”苏新梦说,和孩子在一起终归是幸福的,考到这里来之后,每每家里人问起这边的情况,她总是淡然带过,“这边还是可以,不错。”
和她同时考进来的还有一位叫刘小凤的老师,是广元人,是学校唯一的外地人,而她面临着家不在本地等更加现实的问题。
原来,天宝村小除了学校负责人和后勤之外,全部是清一色的女教师,最大的29岁,最小23岁。
一周五天,老师们吃住都在校园,教室旁的房间就是老师住的地方。没有网络,老师们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了唯一娱乐消遣的方式。-传承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兵哥哥”坚守村小14年
在年轻老师中间,39岁的程诚资历最老,他是学校的负责人。在这里工作的老师,最长的不超过3年,而程诚已在天宝村小坚守了14年。
1998年8月,程诚从部队退伍回到隆昌界市镇老家,他在天华乡的另外一所村小,天宫村小当老师,当时他的父亲程尊元在天宝村小当负责人。2000年,60岁的程尊元光荣退休,把接力棒交给了25岁的程诚。
“我父亲在村小干了一辈子,他将责任交给我了我,我就要干好。”程诚以父亲为榜样,并在某些方面超过父亲,“我父亲曾被评为县上的优秀老师,我也被评为了四川省的优秀教师。”
程诚坦言,这些年来其实自己有机会被“提”到条件更好的学校,虽然妻儿都在隆昌县城,但他始终没有选择离开。
最重要的原因,程诚说,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教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孩子,他离开了,谁会像他一样这么贴近老乡们。“没有人比我更适合留在这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