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制作,大发明
木偶“唱”秦腔、通过噪声来发电、实现宠物猫全自动照料的智能系统、三旋转翼航拍直升机……1.3万平方米的西安交大工程坊内,处处生发着学子的创意火花。
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内实习工厂”和日本金泽工业大学“梦考房”的成功经验,西安交大融合现代的“工程”与古典的“坊”,为学生提供了这个“小制作、大发明”的实践创新平台。
在这里,学生既可以玩转机器人和智能车,也可以潜心软件和设计,还能秀一把木艺和绣工。自创立之初,工程坊就突破了传统意义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模式,以问题导向、兴趣驱动吸引学生成为自主实践的真正主体。
西安交大机械学院大三学生赵一的第一个作品是智能化自动仓储系统。刚入学时,她就加入了工程坊慧鱼创意活动室。“尝试用那些不起眼的‘积木片’实现心中的设计,感觉非常酷。”她说。在工程坊,像慧鱼创意活动室这样的学生自主科技社团有17个。机械设计与加工、电子设计与加工、艺术设计与雕塑3个功能区依次区分,每个区域配置的硬件设备都代表着行业先进水平。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工程坊更像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超市”——没有内容限制,设备、材料和技术指导等都由工程坊全程提供。只需要发挥想象、然后动手操作、动脑实现,或是自行组建团队,邀请指导教师,自主管理项目。“老师是我们的技术顾问,而非创意总监。”赵一说。
经过9年探索,这个开放的、学科交叉的公共平台已吸引近9000人次展开自主实践,实现了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制作和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在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工程坊开创的全新实践育人模式荣获全国一等奖。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