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Z
【教授留言】
这位学生的来信,涉及到对当今教育界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看法,包括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问题、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问题、大学课程设置问题、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人性化、合理化操作问题,还有大学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这也跟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功利主义有关),等等。他的来信,也许会对愿意思考教育、思考社会未来的人,起一点砥砺思想的作用。
【读者留言】
大学已没有“文青”生存的土壤
——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ZJ
Z同学是一个怀揣梦想的“文学青年”。可惜,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适合“文学青年”栖息的净土了,所以像Z这样的学生感受到的只能是失望以至于绝望。对Z来说,退学也许是让自己退守图书馆,继续“理想”的最佳选择。
我和Z同学有着相似的想象——大学完全不应是现在这样。大学里应该有配得上教授之称的老师,应该有宽松自由的教学制度,应该有勤勉上进的同学。他们身处大学的目的,在于追寻真理,感悟生活,思考那些高悬于星空,或者根植于人心的问题。而不是教师为了评上职称而一味搞“科研”,也不是学生为了找个好工作而一心“考证”。
可惜这只是历史的回响和美好的想象。那些理想中大学应有的元素只是在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中偶尔闪现,之后就陷入长久的消逝状态。
Z退学了,而更多的大学生,像我一样依然置身于类似环境的大学中,从困惑、无奈,以至麻木,我们继续忍受着这个远离理想的大学,并且不可避免地被慢慢同化。在即将结束四年大学生活的时候,我常扪心自问自己究竟在这里学到了什么?答案总不乐观。
不如学着在现实之中改造现实
——Bamboo
Z同学,你把秉烛夜读以致吵醒室友当成是一件有趣的事,你觉得把书堆在室友的书橱上也理所应当,你觉得在给第三人的信件中评价朋友的“智商”并没有什么不恰当,你甚至觉得凡无心学术的同学,都因为“档次”不够而不值得交往。
但可惜的是,我们的生活现实就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至于“有志于学”与“非学术化”的差异,不仅本科教学中普遍存在,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学中也很平常。是为工作而学,还是为兴趣而学,都是个人的选择。虽然学术氛围缺失的确让人失望,但完善自身修习,不应轻易被外界左右,我们必得学会在现实之中改造现实。
在我看来,Z同学或许是因为无法合群而选择离开。不过在国内读大学,其实是这样一回事: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第一次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生活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是私人领域与他人领域的交融碰撞。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应该以体谅去弥合,因为个人是在环境和他人的评价中定位自我,从而获得成长。否则,他就落入了自我中心主义之中。正如Z同学已经认识到的:“闭关学习容易走火入魔。”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