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归来
瘦了30斤,拿到1.5万元工资
在舅舅张端阳眼里,吕晶森“这个年轻人很了不起”,“白天能吃苦,晚上也能吃苦,看书到天亮。”
但在整个矿区,并不是所有人都跟舅舅一样爱护吕晶森,“他跟工友们谁也不搭理谁。”
“并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实在没有共同语言。”吕晶森说。
而工友们呢,用张端阳的话说,“可能不太理解吕晶森,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受到了威胁。”
时间一长,吕晶森跟其他人的区别,显而易见。
“比如进入矿区,工友们都不喜欢戴安全帽,他们觉得,戴那个帽子是一种束缚,领导来检查了就戴一下。但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保护我的,很重要,进入矿区就要戴着。”吕晶森说。
没有安全意识需要付出代价。吕晶森亲眼看到一位工友因为没有戴安全帽,被头顶的石头砸中,额头鲜血直流。
每次公司的安全知识比赛,吕晶森都不出意外拿到第一名。除了他本身对文字比较敏感,上课也比工友们认真。
工友们喜欢随地吐痰、大小便,吕晶森笑,“我有些不习惯,但我能理解他们。”
尽管如此,吕晶森说,还是对工友们充满了敬意和佩服。“他们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工人,有很强的工作智慧,比如,再精确的仪器可能也测不出哪里的石头什么时候会掉下来,但他们的肉眼能看得八九不离十。”
然而,总会有“肉眼”看不准的时候。
今年7月,睡在吕晶森隔壁床的矿工出了点事。他才30多岁,是整个班组里跟吕晶森年纪最相仿的。平时,也就他跟吕晶森说话最多。
对抗’不是折腾,而是知道取舍。”吕晶森说,他体验过最艰苦的环境,所以也更知道人生哪些东西更可贵。
8月17日,吕晶森向矿区递交了辞呈。
在矿区190多天的时间,吕晶森瘦了30斤。他没请过假,最终拿到1.5万元工资,也是一般矿工的标准。
他回到了距离矿区约40公里的新邵老家,全力备战研究生考试。
复习之余,他还在撰写矿区的调研报告,主题是“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研究”。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