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活
直径半米的石头曾砸在他身旁
新龙矿业主要开采锑矿。进入矿区前,吕晶森做了些功课,他“知道矿区危险,而且工作环境差”。但真实的矿区,还是超过了他的想象。
第一天上午8点,他正式下井。630工区390-106采场和510-201采场是他的两个工作点,从井口下到工作巷道,需要走一个小时的台阶,180斤重的吕晶森累得双腿发软。
让他诧异的是里面的工作环境。“之前以为工作巷道会抹水泥,但走进去,发现岩石全是裸露着的,不小心就会划伤皮肤,而且那些石头也随时可能掉下来。”
有工友提醒他,这儿不能去,那儿不能去。这人指着几米远一条手指宽的裂缝说,“信不信,这里一会就会掉石头下来。”话音刚落,“砰”的一声,石头落地。
这让吕晶森“吓得不轻”。
他爬过黑漆漆的几百米深的斜井,由于体型微胖,衣服被尖利的石头割开了,胳膊上一条五厘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
之后是20几米高的垂直人行天井,吕晶森爬到高处时腿晃得厉害。他恐高,差点从天井上滚下来。之后的半年时间,他每天需要在这条天井上走近十个来回。
他的工作包括放矿、扒矿、装袋、运输,以及扶钻等。
分拣块矿时,大块的矿石需要用大锤敲开,吕晶森的双手至今还留着厚厚的茧;扶钻也不轻松,气压钻震动强度很大,几天下来,他的胳膊拿不动筷子。
扒矿是最危险的。头顶的石头用机器捣碎,一些碎石头机器够不着,就需要人工去捡。有一次,他正在捡石头,距离他几十厘米处,一块直径超过半米的大石头突然掉了下来。
“如果我再过去一点点,就会被砸中,那肯定是残废了。”他说。
下午4点是下班时间。这个时刻,吕晶森往往已经“精疲力尽、体力不支”。
他所在的班组有8个人,不知道谁把“吕晶森实际上是大学生”的消息传了出去,工友们开始表现得并不欢迎他的到来。
工友们把饭盆子敲得叮当响,对他说:“你一个大学生跑来挖矿,脑子进水了啊?”又说,“你有文化的人来做这种事,那我们干什么去?”
吕晶森不答话,埋头吃饭。
宿舍住了四个人,除了舅舅张端阳,还有另外两位老矿工。傍晚六点左右,吕晶森开始在宿舍复习功课,就着一盏微弱的小台灯,他要看书到晚上十二点。
晚上,出去打牌的工友们回来了,房间里开始充斥着各种黄段子。吕晶森觉得太吵,就从网上花45块钱买来一个耳罩,隔音效果还不错。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