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对50后博导夫妻,在南中医大学共同研究一个学科,同在一间实验室带学生,丈夫16年前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妻子刚刚也获得了此殊荣;他们都是特级教师,一个教数学,一个教外语,作为支持校长丈夫的一种特殊方式,她50多岁高龄还在马不停蹄“带高三”;他们是一对80后,他们的学生是一群有着视力障碍的盲人孩子,但是作为投身特殊教育的两位年轻老师,都被彼此对待“特殊孩子”的耐心、爱心深深吸引,终于“在一起”……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扬子晚报记者对话50后、60后、70后、80后四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夫妻”,听他们讲述了同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他们的故事中,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执着和坚守,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50后博导夫妻
在南中医教了30年书
同在一间实验室,学生就是孩子
同为南中医毕业生、教授、博导,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陈建伟、李祥这对教授夫妻身上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他年龄比我小,但是我的师兄、老师。”爽朗的李祥老师回忆起和丈夫不一般的缘分。李祥出生于1953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考入南中医,当时1955年出生的陈建伟作为工农兵大学生已经在学校读大二。成绩优异的陈建伟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了李祥的老师。两年后,李祥也留校任教了,两人又成为了同事。“在热心同事的撮合下,我们俩走到一起,1984年底结婚,今年整整30年了。”
在南中医,说起陈建伟和李祥上的课,学生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有学生给李祥留言说:“听李老师课不敢有5分钟走神,否则就觉得可惜了”。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李祥先在黑板上写上名字、手机号码,“有的学生上完一学期课还不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在我的课堂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李祥教的是中医化学,这本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为了吸引学生,课前她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虽然教书30几年,上课堂前还是会准备好讲稿”。比如说到某味中药的药理药性,课本上只有一个化学结构式及药性,李老师用好几个故事引入,提起学生的兴趣;讲到中药青蒿素的高效抗疟时,突出它拯救数百万生命的事例。“有人批评现在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其实老师也要反思,如果把课讲的有趣,而不是放了PPT,从头念到尾,认真听讲的学生自然会多起来。”在李祥心中,学生是最可爱的人,“我的学生对我可好了,有一年下雪天我手臂摔伤了,他们轮流来接我上课,到我家给我做饭。”
“我和我先生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们希望学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陈建伟主攻中医鉴定方向,和李祥在同一个学院研究同一个学科,“我们俩在一个实验室,我每年带3名硕士1名博士,他也是,我们和这些学生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李祥说,不上课的时候,她和丈夫一大早就会到实验室,经常忙到深夜回家,甚至通宵。工作、生活都在一起,陈建伟和李祥保持着一种默契,“她准备论文,或是出差时,家务我干,女儿我接。我要忙的时候,她承担一切,总的来说她更辛苦,家里的事情管得多一些。”说起妻子,陈建伟满怀谢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