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将在上海举行。受运动会组委会委托,《文汇报》于5月15日发起的全国“阳光少年”评选活动已经落下帷幕,4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阳光少年”脱颖而出将汇聚上海参加总决赛,并评出“阳光少年”金奖10名、银奖15名、铜奖20名。
“阳光少年”的评选,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什么样的少年最阳光?真正的“阳光少年”到底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
纵观本次获奖的孩子们,北京清华附中高三学生郭健,人高马大,是学校男篮队队长,凭借自己的刻苦训练与独具魅力的领袖气质,带领清华附中篮球队摘得全国冠军。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学生张玥琦,作为国家一级运动员,还擅长书法、热爱公益,毫不张扬。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赵力瑶,开朗、阳光、向上,被同学们称为班级的“开心果”。
没有成绩排名的残酷竞争,没有“流水线制造”的固定模式,“阳光少年”的评选,向世人和教育界传递着一种新的育人方式。特别是体育、艺术教育对于强健身体、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和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阳光少年”的评选,可谓匠心独具。
阳光少年没有模式。体育健将、开心可人、心地善良,这些人类所共有的优良品质,在年仅十几岁的孩子们身上表现出来,尤为难能可贵。这种多层次、多种可能、因材施教的育人、评价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经相当普及。孔门弟子三千,专长各不相同;鬼谷子门下兵家、法家、纵横家层出不穷;墨家却以侠客风范屹立天下,“兼爱非攻”在战国形成独特一景。但是,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大量的少年被送进流水线般的应试教育机器中,成为表面统一合格的工业品,令人嗟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客座教授许建国说:“如今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体系的失误,造成了阳光少年的数量越来越少。但是,所谓阳光少年,就是直率、坦荡、明朗等特征的孩子。实际上,孩子们人人都应该成为阳光少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