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许多高考成绩极为优异、在学校被称为“学神”的少年,无论社会、家长抑或是他们自身,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的情况普遍存在。进入社会后,一旦发现理想与现实不符,或者经受一些小的挫折,就容易走上抱怨、仇恨、对社会不满的怪圈。在这些少年的眼中,成就、收入、社会地位凌驾于绝大多数人之上,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学习好,就必须获得高报偿,这样的“方向”长期以来却大有市场。
奋斗与梦想,让少年学子的生活充满阳光。理性、包容与责任,让青少年的生活亦为阳光所洒满。
爱因斯坦26岁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等5篇撼动经典物理学基础的论文;钱学森28岁时和导师共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自古英雄出少年,梁启超也曾写下“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勉励之语。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取得灿烂夺目的成就,便是阳光少年的唯一方向。阳光少年,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人;另外,阳光少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担当意识。天赋秉异者,毕竟不在多数,而我们的教育,要以爱心和宽容,允许每一个学生尝试、冒险、探索和追求,让学生通过选择和担当,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报效祖国、热爱生活、善待他人、快乐成长,平和的心态和谦逊的处世态度,不仅为自身的幸福打下基础,也为他人带来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正如中科院院士裴钢所说,青少年是否阳光,跟他们学得多少知识并没有太多直接关系,但跟他们的内心却有莫大的联系。“阳光”很大程度上是指一个青年给人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他的道德、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