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朋友圈”
朋友被慈善“迷惑”
参观过这项免费吃饭活动的,还有张雪梅,被虐待女童的母亲。
张雪梅与张红霞的相识缘于双方共同的一位学国学的朋友。最初,这位朋友在国学论坛上认识了张红霞,“觉得她人有点儿名气,又是好人”。随后,这位朋友将张红霞引荐给张雪梅相识。
两人最开始接触时,张红霞向张雪梅自称来自慈善机构,是“公益人士”,“帮助老弱病残,献爱心”。这一度让张雪梅深信不疑。 “她去过我的老家看我,还提着礼物。”张雪梅对这个细节记得格外清楚。
今年春节前,张红霞跟张雪梅通了一次电话。这次通话中,张红霞提出正在筹办一个公益国学班,预计招收20个女孩子,教授女德。张雪梅喜欢国学已经超过10年,约在5年前,她对国学的喜爱程度加深。这种喜好自然地转移到女儿童童身上,张红霞提出的“女德国学班”计划很快说服了张雪梅。
“女德国学班”最初设在王常相村。张雪梅送自己女儿去的那天顺便也参观了那个免费吃饭的活动。这次参观使得张雪梅几乎认可了张红霞这个“公益人士”的身份。同时,她也看到这一天的活动被张红霞发到了朋友圈上。
张雪梅现在反思觉得张红霞的那个朋友圈对自己的迷惑性很大,例如张红霞的那个个性签名:“付出比接受更有意义,幸福和成功的源泉是您肯付出。”
事实上,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张红霞对外宣传自己的一大渠道。有时候,一天之内张红霞会在朋友圈内连续发布10余条内容,都与国学、慈善等内容相关。
除了张雪梅参观的那次活动外,今年4月,她发布了一条信息,称“……咱们的农村养老教幼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估计接下来会有相关单位的相关人员来指导交流工作了。”伴随这条信息的是数张照片,照片显示张红霞参加了一场大型公益活动研讨会,举办地点为北京的一处高级宾馆。
目前尚无法证实张红霞是以何种身份前往参加这次会议。但根据主办方官方网站对该活动的介绍,此活动与张红霞所举办的具体的慈善活动没有必然关系。
淑女培训班
“张德言”的噩梦
在国学班里,张红霞给童童取名张德言,6岁的女童则起名骆德正。张雪梅记得,张红霞向她保证会善待孩子。在张红霞老家,童童也并未被殴打过。“有一次她骂人,还被大舅(指张红霞的哥哥张先生)说了。”童童说,在河北邢台时,那里人多,张老师并不动手打人。
今年3月,张红霞领着她和另一名6岁幼童从河北邢台来到北京顺义。两人中,6岁的女童最先犯错被打,“因为说错了话被老师打耳光。”童童说。
随后,童童也逾越了“张老师”定下的规矩。“我跑步跑不快。”伴随着童童的这一次“不守规矩”,她遭到张红霞第一次殴打——后背被踹。此后,童童和另一位女童多次因为“不听话”被打。
在母亲张雪梅看来,童童曾经讲述的被打理由都是很小的事。“跑步跑不动会被打,太饿了拿东西吃会被打,吃东西吐了也会被打。”张雪梅告诉北青报记者时,依然流露出难以想象的表情。
5月初,在与张红霞的一次通话时,对方告诉张雪梅,童童怎么不听话。“她问我,‘平时打不打童童’,还问‘童童怎么脑袋不停晃动’”。张雪梅说自己当时没有多想,如今回想起来,此时殴打已经发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