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小摸
不是娃娃坏是心理缺爱
川大附小西区的专职心理老师王玉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对于小学娃娃来讲,他们主动发现自身问题并寻求心理帮助的比例并不大,多半是由老师们发现问题。成华实验小学的心理老师康老师也表达了同样的现象,“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状态多种多样,但他们自己却很难意识到”。
“其实,在心理辅导室建起之前,娃娃们表现出的许多问题,会被家长、老师单纯当做品行、德育问题进行处理和定性,忽视了其根源的心理健康”,康老师称,如娃娃打架、盗窃等,若老师单纯批评孩子道德败坏,反而会对娃娃的心理产生更负面的影响。
华阳中学的专职心理教师刘颖从业已有14年。“对于中学生来讲,上门寻求心理辅导非常普遍”,刘颖说,自己在校期间平均每学期会接待约200人次进行心理辅导,“都是孩子们主动上门预约。”
“娃娃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刘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摞厚厚的档案袋,每个档案袋都收集着一个学期中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记录。刘颖称,学生们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分为几个大类,即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学习压力、情绪难控制,以及自我不认同等。
王玉和康老师也表达了同样的分类情况。康老师表示,在自己的咨询者中,将近90%的心理问题成因在于家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康老师称,在自己接待的心理亚健康的娃娃中,“有父母离异的、家庭暴力的、父母不管由爷爷奶奶带的、还有二胎家庭没处理好两子女关系的……”面对这些状况,娃娃们表现出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与同学发生暴力、有的偷拿财物、有的有破坏欲望等。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