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接连曝出幼儿园给孩子喂“病毒灵”事件,幼儿园为何变成了“药”儿园?在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有关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呼声再次被摆上桌面。亡羊补牢,在经历了阵痛之后,我们又该怎样保护孩子们的“奶酪”呢?
事故盘点:
3月14日
西安枫韵幼儿园、鸿基新城幼儿园长期给园内幼儿集体服用抗病毒药物“病毒灵”,截至于13日已有185名幼儿接受体检。目前两所幼儿园的5名相关责任人已被刑拘。
3月15日
吉林市芳林幼儿园长期给孩子们喂疑似病毒灵的一种叫“聪明豆”的药片,园内100多名幼儿受影响。目前吉林市涉事幼儿园3名负责人被刑事拘留。
3月16日
湖北宜昌夷陵区馨港幼儿园被证实违规给幼儿服用了处方药“病毒灵”,园内有209名幼儿。目前园长副园长已被刑拘。
3月18日
安徽黄山市育才幼儿园天天往孩子嘴里喷药,幼儿园称喷剂成分是板蓝根冲剂和生理盐水。
媒体评论:
新华社评论,直指幼儿园相关人员缺乏师德,“丧失为人的底线”,监管失责。人民日报微博建议,该对所有幼儿园进行排查。网友建议,每次接孩子都要问一句,老师打你没,摸你没,喂你乱吃东西没?
这终极三问,引人深思。也让送孩子入学的家长心里不是滋味。学上得如此提心吊胆,那入学还有什么意义?悲观推断,若大面积排查,可能会发现更多问题浮出,原因或都相似。给孩子喂药“预防”,美其名曰增强抵抗力,殊不知,乱吃药就是健康人也会吃出个好歹。但我们仍不想相信喂药就是为“故意伤害”,希望喂药的初衷真是“防病”大于“故意伤害”。
卫计委此前发布十条用药原则,核心就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存在用药安全之惑的,或不止于幼儿园。这种潜意识喂药行为本身,就是最大顽疾。
专家解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等专家认为,幼儿园喂药事件折射出三大问题,一是幼儿园管理存在问题。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政府部门对其监管目前主要集中在招生管理,对于其内部治理疏于管理和规范。
二是目前家长对幼儿安全防范教育缺乏。中国家长普遍认为,把孩子放在幼儿园就可以安心了,让孩子无条件听老师的话。其实,应该对幼儿建立起安全防范意识,身体的哪些部位不可让别人触碰,哪些东西不可随意服用等原则性的安全守则应该尽早向孩子灌输。
三是应该让家长委员会深入介入幼儿园管理,让幼儿园管理更加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幼儿园内部管理混乱,不公开透明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有权了解幼儿在园的所有信息。其中,家长委员会并不仅仅是为幼儿园各种活动筹款筹资的机构,更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力量,为促进幼儿园规范管理,保护儿童权益发挥作用。
就相关问题,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于锋认为,幼儿园盲目给孩子喂病毒灵事件十分荒谬、“没有常识、简直莫名其妙”,其背后暴露了处方药监管漏洞、教育者缺乏用药常识、卫生机构乏力等多种问题。
“这么大量的处方药从何而来?开处方的是谁?医药市场没有监管吗?”于锋问。
其次,于锋认为,幼儿园的老师既没有责任心也没有用药常识。“自家的孩子喝个奶粉都小心翼翼,让孩子们吃药就这么随意,这像话吗?!”于锋说,有不少家长、学校也都相信在病毒流行期间给孩子吃些板蓝根、抗病毒冲剂之类的药物可以预防,其实从药理上都说不通。
于锋认为,幼儿园喂药事件暴露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失守”。“幼儿园所在的社区卫生机构应该承担起看护孩子健康的责任,并且给教师、保育员普及一定的医疗常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