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统计,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经超过百万。近5年中国回国人员数量达到80余万,接近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年均递增36%。同时,又有数据显示,海归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71%的受访者月薪在3000元-10000元之间;月薪上万的人只有15%。可见,海归群体面临的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让他们对工作的要求较高;中国式人际交往重感情、讲人情的特点与国外重理性、讲自由的规则相碰撞,让他们产生了价值观与文化上的冲击;而来自外界的目光又潜在地给他们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当国际视野遇上本土环境时,海归们对工作有着怎样的期待和选择?是就业还是创业?是稳定还是挑战?
创业
——站在一块板砖上奋斗
大部分海归们在各自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国际交往的语言优势、快速吸收外国信息的能力。他们希望将这些成果和经验转化为生产力,于是选择了创业。
毕业于西班牙康普斯顿大学对外西班牙语教育专业的关红,教过书,为即将留学的孩子讲授西班牙语课程;做过翻译,对着电脑的笔译一点一点吞噬着她的口语能力。后来,她都放弃了,选择从900瓶葡萄酒开始自己的梦想,走上了艰辛的创业路。扫楼是小关做的第一件事,她带着从西班牙拿回来的葡萄酒,走进一幢幢写字楼,一家一家推开门推销自己的葡萄酒。被拒绝过多少次,她早已经记不清了。白天考察市场,晚上则去饭店,一条街一条街地走。从2011年到现在,小关的公司继续顽强地挣扎着。
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技管理专业学成归国的刘鑫,现在是一家物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他选中的是家装业中的软装,服务是他的核心竞争力。晚上12点了,QQ头像仍在闪烁,刘鑫还在琢磨着公司的企业策划。在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学习市场营销的赵云,归国后先后从事过管理和营销的工作,后来转战到了建筑行业,营销和管理是他的强项。奔波,他习惯了。
站在一块板砖上奋斗,是海归们在创业过程中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海归们对此都深有感触,“在国外读书的几年其实是空窗期,回来后突然发现很多不适应,而且一切要从头做起。没有经验,没有平台,只有靠自己去奋斗。”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