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碗”过来人:负担依然沉重
“除了每天学习的压力,‘考碗族’还必须面对花费不菲的考试成本,报名、交通、食宿、通讯等各项费用加起来一度让我感到负担沉重。”目前就职于某地税局的小王是曾经也是一名“考碗族”,在进入公务员系统之前,“参加了2次国考、2次省考,资料费花了两三百,交通费一千多,培训费四千多,总额差不多近6000元。”
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小王感触良多:“很多毕业生都没有条件、也不知怎样去选择理想的职业,于是,公务员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小王说自己是“考碗”中的幸运儿,但短短几个月时间下来,她便深刻地体会到“公务员没有想象中好”。她用了“头悬梁”三字来形容当时的奋斗时光,尽管“修成正果”后,切身体验到的生活与当初的设想有所出入,但她觉得这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想过机关单位里关系复杂,但没想到这么复杂。”
“早上八点准时上班,上午在外执法半天,中午回来继续工作,根本没时间休息,琐碎的事情特别多,工作忙。”她也感叹,3000多元的工资和其他同时毕业的同学比,并不算多,性价比也不见得高,“要靠这份工资还房贷、过日子,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我们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小王说,他们平日里不仅要面对各种工作考核、体会升职的艰难,还要面对来自社会舆论对整个群体越来越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公务员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加班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最让她郁闷的是,加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工作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堆了过来。
声音:争相“考碗”需理性 人不应是饭碗的附庸
为了捧上公务员这只铁饭碗,“考碗族”逢考必上,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难免名落孙山,当了炮灰,可依旧难挡他们前赴后继的勇气和“不成功不罢休”的决心。国考已经过去一个月,“考碗族”们有的内心已恢复平静,有的依然忐忑不安,有的却产生了迷茫失落之感。调查显示,报考者最喜欢的公务员工作的一个特点,即是稳定——甚至仅仅是“稳定”这一点,便可以成为吸引一些人趋之若鹜的理由,即便其所报考的职位社会评价很低、工作条件很差也在所不惜,并且为此不惜放弃目前的高薪工作。
很多专家学者对“考碗族”现象表示忧虑,虽然是否考公务员,要考多少次是考生自己的选择,但这样转战数省、千里赶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官文化”影响,很多考生片面地把当公务员理解为“当官”,他们认为只要能“当官”,付出再大的成本也值得。专家建议大学生应该理性选择职业,不要只守着公务员这一条路,“饭碗”不应成为生活的全部,更不要为了考上公务员而成为“考碗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