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有这么一群青年:为了寻找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他们四处参加公务员[微博]考试,这就是俗称的“考碗族”。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一些成绩不理想的“考碗族”已经开始继续备战下一次的考试。“考碗族”代表当今青年就业竞争最残酷的一面。1994年,中国正式举办了第一次公务员考试。从最初的不温不火,到现在的异常火热,公务员考试走过了20年的历程。
11月24日,2014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开考。据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中国共有152万人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格审查。在中国高校毕业生连续遭遇“最难就业季”后,今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次出现“升温”,最热岗位报录比达7192:1,竞争十分激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条看起来美好的道路并不好走,“考碗族”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公务员考试带给青年的除了无尽的压力,更是思考:公务员岗位真的适合每一个人么?考公务员真的是就业的唯一选择么?
应届毕业生:“考碗”是第一志愿
记者见到小林的时候,他正在去学校图书馆的路上,他说:“明年我要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然后参加省公务员笔试,为了‘双保险’,还报名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唉,我真的是快忙晕过去了!”
小林是大三学生,每天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10点熄灯,他除了看书、做题,就没敢把时间浪费在别的地方。他说:“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我明年就要毕业了,却还不知道自己的去处,非常不安。因此考公务员成了我的第一志愿,实在不行我就去考研。”
自从进入大三后,小林开始专心致志准备应试了,他从图书馆搬回了一大堆公务员考试资料,包括《申论》、《行政能力测试》等参考书,为了跟紧形势,他还特地去订阅了《半月谈》杂志。他说:“每天看参考书、做题,有时候连饭也忘了吃,朋友们都说我要考傻了。”
为了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最近,小林还报名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培训班,他变得更忙了。小林告诉记者:“如果这次没考上公务员,我也不会放弃,我先考研继续上学,等来年公务员再招考的时候,我再参加考试。”小林介绍说,身边的同学不止他一个人这么想,他们都希望能一步到位,找到一个稳定的“碗”。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誓将“考碗”进行到底
小崔是某知名大学研三的学生,一个典型的“考碗族”,他已经考过四次。他每天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两件事:睡觉、看书。吃饭时也端着辅导书籍翻来覆去地看,目的就一个——考取公务员。记者问为什么当一名“考碗族”?小崔的回答很实际:公务员工作安稳,没失业压力。在失业率高涨的今天,“考碗”是他唯一的选择。小崔的母亲是一名公务员,这对他的就业观也有很大影响,“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公务员是让人很羡慕的职业,轻松、稳定、有更多精力照顾家庭。”
从初中到高中,小崔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学本科读的是中文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理由简单地叫人哭笑不得——因为填报志愿时,发现这是学校里录取分数要求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上了大学,此前只知道刻苦学习的小崔,在宽松的环境里,渐渐“迷失堕落”了。“四年的时间,大部分花在了电脑游戏上。”
大学毕业那年,就业形势严峻。和很多为找工作发愁的同学一样,小崔做了两手准备,一边考研,一边考公务员。经过调剂,考研成功了,考公务员落榜了。总结起失败的原因,小崔认为是准备不足,精力不够用。另外,“当时一心想往大城市奔,更选择了比较热门的‘国税’”。
小崔认为自己性格和条件,挺适合做公务员:“工作稳定,可以回家离父母近一些,而且老家还有点关系。此外,如果想往上走,努力干出点成绩拓展些人脉,还是有机会的;如果不习惯官场的争斗,到时候可以选择独善其身,一辈子做个小公务员。”谈到以后的打算,小崔直言:“如果这次不行,毕业之后还会考的,有些地方,研究生学历的公务员,入职后可以直接享受主任公务员待遇——这相当于一个本科生学历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干了三年的结果。”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