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回应王正敏确有学术不规范之处
针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2013年8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调查后认定:王正敏提供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最终获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定,故举报人质疑王伪造学历的问题是不存在的。王正敏为合作者之一所发表的几篇中文论文中,有些论文内容高度重复,另有几篇论文中曾使用相同的内容或图表,属于重复发表,这种做法在学术态度上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关于书籍引用问题不属于抄袭。
复旦大学称,经查未发现王正敏存在学术不端,但确有学术不规范之处。
中科院相关负责人7日表示,按照相关程序,学部对收到的投诉,首先转交院士所在单位或归口主管部门调查处理。若有违背院士行为准则的,无论是在增选过程中还是当选院士后,学部都将根据相关程序进行调查。中科院院士选举分六个学部进行,对院士的处理也是首先由相应学部进行调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由其所在学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可给予警示、批评、警告直至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处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
复旦被举报院士回应争议
否认国产人工耳蜗系克隆国外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在被学生举报涉嫌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之后,一则质疑其研发的国产人工耳蜗克隆国外技术、并存在质量问题的新闻报道,再次将其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日,年近八旬的王正敏院士接受记者采访,对质疑做出回应。
据了解,澳大利亚在1982年研发的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是世界首个多通道耳蜗装置,日前,有媒体质疑,王正敏团队研发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正是破解了澳大利亚人工耳蜗样机芯片,照葫芦画瓢仿制出的,仅是修改了产品外观和线路。对此,王正敏表示,1996年,澳大利亚公司赠送给中国两个人工耳蜗,双方合作就此开始。随着合作的深入,我们打开了澳方留下的一个教学用的人工耳蜗,发现里面的所有数据都消失了,基本上只是一个几何图形,并不能明确地看到线路图,用处并不大,但有所启发。团队最后慢慢地才在实验室里做成了国产人工耳蜗。研制成功后,科利尔公司并未对我们国产的人工耳蜗提出过任何异议,就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专利和技术。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