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中国大学校长的最后学历学科
从海外求学经历来看,约有54%的大学校长有海外学习经历,其中有长期学习经历的占32%左右,有短期经历的占21%。“985工程”大学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校长的比例高达64%,比其他“211工程”大学高17%(见表5)。
表5:中国大学校长的海外学习经历
从是否在现任大学学习来看,“211工程”大学中,有将近60%的校长曾在现在任职的高校有学习经历。
3.职业背景特征:平均任职期限为5.2年、四成为校内提拔
从大学校长任现职之前是否曾任其他高校的校领导或副职来看,有将近49%的大学校长有在其他高校担任领导或副职的工作经历。这里所说的校领导是指高校的校长、副校长、党委书记和党委副书记。在美国,大学校长曾在其他高校担任领导或副职的比例则为60%。
从任职年限来看,“211工程”大学校长的平均任职期限为5.2年。与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7年)相比,我国大学校长的任职期限较短。
从校长是否来自任职高校内来看,约有43%的现任“211工程”大学的校长是从所在高校内提拔的,其中“985工程”大学校内提拔校长的比例达38%。
中美校长职业特征比较
学科背景、职业背景有显著差异
通过前文对美国和中国大学校长职业特征的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和美国有一定差异。
1.自然特征的差异
我国大学校长的自然特征可以描述为任职年轻化、女校长比例低。从平均年龄上来看,我国“211工程”大学校长平均任职年龄为55岁,与美国的数据(61岁)相比,年轻了6岁。如果将所调查的“211工程”大学校长的年龄层次划分为50岁以下、51—60岁、60岁以上三个阶段。约有15.6%的校长是在50岁以下任校长的,有75%的校长在51—60岁时担当大学校长之职。也就是说,有九成以上的校长在40—59岁时就成为大学校长。而在美国,50%以上的校长是在60岁以后才担任校长一职的。从性别上来看,我国女校长的比例较低,不到4%,而在美国,女校长的比例高达26%。
2.教育背景特征的差异
我国有76%的“211工程”大学的校长是理工科出身,人文社会学科出身的校长较少。美国大学校长的最后学历学科则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占比最大的为教育,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工学科和其他学科门类的占比相当。
3.职业背景特征的差异
在美国,大学校长的任期平均为7年,其中公立高校略短,为6.7年,私立高校为7.4年;男性校长为7.2年,女性校长为6.5年。我国“211工程”大学校长的平均任职期限为5.2年。从校长内部提拔来看,约有43%的现任“211工程”大学的校长是从现任高校内提拔的,其中“985工程”大学校内提拔校长的比例达38%。而在美国,仅有1/4的大学校长从内部提拔。
从校长曾经的工作经历来看,我国109所“211工程”大学校长都有在高校工作的经历,另外还有9%的校长曾有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经历。在美国,来自非高等教育系统的大学校长的比例达13.9%。
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提拔的校长对本校或高等教育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熟悉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便于管理,但却容易使校长视野狭窄,难以突破学校的传统去改革和创新。此外,企业、政府等不同领域工作经验的缺乏也会导致校长治校理念和实践的落后。
启示
大学校长应从“职务化”走向“职业化”
由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中美校长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特征、职业背景特征呈现出较大差异,但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趋同的启示意义。
1.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应多元化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大学校长学科背景的选择都依据其具体的历史与现实的国情。时代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要求在选拔校长时实现观念的转变,着力改善校长队伍的学科结构,促使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向多元化发展,适当提高具有人文社会学科背景校长的比例。
2.大学校长也应注重“外部选拔”
大学校长不仅要具有很强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而且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经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大学校长是学术机构的负责人、领军人、协调人、筹划人。一方面,要加大学校内部培养力度,争取自主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可以将学校带入到一流大学行列的校长;另一方面,应适当提高校长的外部选聘比例,面向校外吸收和招聘优秀人才,以拓宽学校管理者的视野,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3.大学校长应从“职务化”走向“职业化”
美国大学校长作为职业管理者的定位清晰,他们一旦就任就必须将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教学工作在任期内放在一边,只有不到一半的大学校长可依据与董事会的合同拥有学者头衔,而其他全部是纯粹的管理人员。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美国校长任职后不仅不能再给学生上课,而且还必须把原来指导的研究生转交给别的学者。比如,耶鲁大学第二十二任校长Richard C. Levin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出任耶鲁大学校长之前,他曾任耶鲁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文理研究生院院长,是一位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的经济学家,但在他担任校长职务的12年里,他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
高校的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这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全心全意地投入。大学校长的“职业化”是世界趋势,更是大学现代化管理的需要。2012年7月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董奇在就职演讲中提出“四不”承诺,即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这“四不”承诺正是解决我国大学校长“职务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变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边界不清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后任用校长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将大学校长明确定位为职业管理者,在完善相关进入与退出制度的基础上,要求校长在任期内全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作者李立国、张瑞雪,李立国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瑞雪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