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热点三人谈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于高考,将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学生或可以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将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如何看待这种变化?新方案会对学生、家长、学校带来什么影响?取消文理科之后,高考应该如何考?
谭敏:至情至理 侃侃而谈 李光金:衡情度理 娓娓道来 练洪洋:煮酒论剑 指点江山
人才培养
要全还是要专?
练洪洋:文理分不分科之争,说到底归结为,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究竟是国民教育还是人才预备教育之争。如果是为国家造就专门人才——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的文件明确提出,中学要为“四化建设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这个方向一直也没有多大改变——那就是越专越好、越尖越好,文理分科更符合这个方向;于个人综合素质而言,当然应该是基础的、全面的,文理都应该有所涉猎、兼顾,毕竟能够成为专才的人还是少数。国民教育面向的是大众,应该将普通知识的教育和国民道德的养成当作第一选择,专门人才只是第二议题。
因此,取消基于应对升学、培养专才而采取的文理分科也就成为应有之义,这是对百年来跑偏的中学教育目的的一次大纠偏。
李光金:文科理科分分合合的历史,也是一直以来高考改革最明显的轨迹。公允而言,文理分科也有很多积极效应,不能一概否定分科的价值。一者,分科对考试者而言,毕竟减少了考试科目,的确会减轻一定负担;二者,社会需要全才,个人却很难全才,对那些物理不通电、化学不反应的人来说,分科可以让他们尽早定位自己,确定升学以及以后的就业方向。
分科也符合“资优生”的教育理念,让有特长的人发展特长,不必顾忌所谓的“偏科”,这样才利于“术业有专攻”。国学大师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时,虽然作文得了满分,但数学只得了15分,万幸的是清华大学打破惯例,予以破格录取。假如不重“专才”只重“全面”,或许我们会多一名普通的“数学跛脚生”,而少了一位大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