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称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为一种罕见的基因形态。然而这一结论却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
为什么研究曹操的DNA,不是孙权不是刘备也不是诸葛亮呢?在无曹操本人DNA样本的情况下,如何能说100%确定?研究的背后是否存在更大的消费名人的利益链条呢?
为此,现代快报记者日前对话课题组负责人复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李辉和复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以及曹操DNA研究课题组成员、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严实,对公众的疑问作出回应。
针对扬州曹庄隋唐陵墓确认为隋炀帝陵墓,上述专家表示,验证隋炀帝DNA应该比曹操更容易。日前,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而在一号墓内发现的两颗牙齿经初步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确认是隋炀帝杨广。这是2013年的重大考古成果。对此,复旦大学曹操DNA研究课题组的专家也表示这一发现十分重要。而如果采用基因研究技术,则可以进一步验证这一考古发现。“因为有两颗完好的牙齿,那么这个检测相对曹操DNA研究要更容易。”复旦曹操DNA课题组负责人、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李辉对记者表示。
据李辉介绍,如果要进行相关的DNA研究测试,其方法与之前曹操DNA研究的思路一致。同样是需要提取牙齿中的古DNA,然后再通过杨氏后人DNA的检测,将两者进行比对鉴定。“如果样本采集到后,一般2-3个星期就可以得出鉴定结果。”李辉说。
当然,在寻找其现有的后人DNA样本上,不同的案例会有不同的做法。复旦曹操DNA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指出,杨氏后人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不同。
韩昇表示,对于这样的考古重大发现,他们也十分感兴趣,但能不能合作就要“看缘分了”。韩昇认为,从基因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也是让考古发现多一个证据,“如果是隋炀帝的墓,那么通过考古的手法,以及碳14、基因检测等手法,得出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研究曹操家族DNA,有其必然性
柒周刊:为什么偏偏选择研究曹操家族DNA?
李辉:我们长期以来就在研究人类进化的一些基本的法则问题,其中包括基因突变的速度是怎样的,即遗传学上所说的分子钟。找到精确的分子钟,就可以对历史中人们演化的过程有一个准确的时间上的定标。
要确定分子钟,算出准确的突变速率,关键的一步是要选择合适的家系,需要找有完整家谱记录的大家系,这在年代比较久远的时期通常只有帝王世家才会有比较完整的家谱记载,因此我们考虑要找帝王世家作为切入口。
而最终选定曹操,一大原因在于追寻曹操的基因“足迹”相对其他帝王要容易,因为由于曹操这个人物的历史争议性,假冒其后人的相对不多;此外,曹氏宗族的墓葬集中,保存条件较好,材料丰富,帮助课题组很快找到了第一个切入口。
一头一尾都确定了,中间的不可能错
柒周刊:没有曹操本人DNA样本,凭借“叔祖父的牙”,如何确保研究结果100%无纰漏?
李辉:我们从2009年起在全国征集曹操后代(男性)的静脉血样本。最终发现其共有的基因类型为非常罕见的O2-M268,在全国的人口比例里只占5%左右。
而从曹操叔祖父曹鼎牙齿中提取的古DNA(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也属于上述基因类型。事实上,根据检测结果显示,这颗牙的DNA基因形态与曹操后人的实在是太接近了,我们甚至有理由推断这位“叔祖父”有可能就是曹操的直系亲属。一头一尾都确定了,中间的还怎么会错呢?
韩昇:说100%准确,我们是有绝对信心的。我们此前从6支曹氏后人中发现了罕见的基因类型,此时根据生物遗传学、统计学的原理计算出来的可靠性是92.7%。还不能说绝对可靠,而这一次公布的研究结果是从曹操的叔祖父牙齿提取基因,也发现了这一基因类型,这就像亲子鉴定一样,一对上就是100%了。
柒周刊:曹操一族的DNA基因若不是十分罕见的类型,是否研究就不会如此顺利?
李辉:的确,得到结论确实是有运气成分,因为该基因类型的罕见性,仅占全国人口的5%,这使得我们筛选的时间得以大大缩短,如果是一个常见的基因类型,就势必没那么快得出结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