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课堂。CFP
德国柏林,一名大学生在教室休息。CFP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资料图片
大学总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尽管有时有些变化我们无法即时感知到。现代大学自从在中世纪的欧洲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变化——或者说进化,以便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在11世纪欧洲出现第一批大学时,大学的任务就是教学(传递知识)和学术(研究学问)。但到了19世纪,欧美的大学开始重视科学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大学不仅仅是教育和研究中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促进社会平等的“助推器”。现在,身处剧烈变革的新时代,大学应如何回应新的严峻挑战呢?
《自然》杂志:受到挑战的大学
英国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并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关注。今年10月16日出版的这一期杂志的封面主题是“大学实验”。《自然》杂志认为,大学如果想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不断进化。为此,《自然》杂志检查了今天全世界大学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它们努力把自己从老旧的思想习惯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探索做事的新方法。也就是说,大学把它们自己当成了大学改革的实验室。没有人知道这些实验中的哪些大学将培养出受过最好教育的学生,或在学术研究上实现最大的飞跃。但是所有这些实验都显示出,他们一致认为,21世纪的大学必须要与过去的大学显著不同。
为此,在封面文章《大学实验:作为实验室的校园》中,《自然》杂志选取了德国、韩国、英国和南非四个国家的各一所大学,对它们已经做过的改革和正在推进的改革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创新性的教学、学习和做研究,帮助这些全球大学很好地适应剧烈变化之中的现代世界。在另一篇封面文章《亚利桑那的大赌注:重新思考研究》中,介绍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正在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来改造学术环境。与此同时,在“评论”栏目中,刊载了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介绍他们学校改革的文章《发展优异:三步骤中的中国大学改革》。
在配发的社论《受到挑战的大学》中,《自然》杂志认为今天全球竞争节奏的加快意味着大学必须调整怎样实现它们寻求和分享知识的功能。《自然》杂志提醒我们注意:首先,受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对大学构成了显著的挑战;其次,大学不再单单只是对学问的好奇心和渴求所驱动的“象牙塔”机构了——越来越受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驱动,于是研究成为问题导向的,科学家成为潜在的企业家。再者,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对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包括一些大学可能因此倒闭。因此,需要生存下去的大学就必须应对这些挑战。虽然各所大学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应对这些挑战的方式方法自然不同,但却有一点是相同的:与科学研究一样,实验。因为必须通过实验,才能最终知道究竟哪种或哪些方式方法才是最适合自己学校的。
自我实验:四所大学的实践
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在雄心勃勃的化学家沃尔夫冈·赫尔曼校长的领导下,用组建了替代巴伐利亚州教育厅直接控制其校的“校董事会”、引入研究生院制度、启动教授终身制等综合性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办学质量的快速提高,成为德国政府近年来确立的精英大学。
1995年上任时,赫尔曼校长就决定改变慕尼黑理工大学的平庸,发誓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把学校打造成一所鼓励师生创新、冒险和参与商业计划、有国际竞争力的、充满“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大学。将于2019年退休的赫尔曼校长现在仍在呼吁巴伐利亚州政府给该校更多自主权,以进一步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他深信,5年后,新校长将在他奠定的这些基础上继续前进,带领慕尼黑理工大学走向新的辉煌。
在亚洲,韩国高等科技院正在使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方式,试图促使学生积极改变被动听讲、学习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式学习、深入理解和创新思考之中。与坐在单向传输的传统课堂中静听不同,“翻转课堂”需要学生课前大量学习,观看在线教学视频,然后带着问题上课,在教学助理与授课教师的指导下,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概念,以小组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李太佑校长把这种教育称之为“3.0版本的教育”,并将之视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团队合作和提问题意愿的一种好办法。2012年春季学期,该校共有3个“翻转课堂”实验课堂。而到今年秋季学期,全校“翻转课堂”的数量就增加到60个。他希望,在接下来的3年中,全校“翻转课堂”数量能够增加到800个,占到全校课堂总数的30%。
“翻转课堂”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的考试分数不比那些接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低,更重要的是那些难以测量的好处。例如,71%的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认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并增加了学习动机,而且还有了更好的注意力。
在欧洲,英国的公开大学用“未来学习”(Future Learn)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平台促进教学与学习。2011年,一些美国著名大学掀起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首波浪潮。随后,其他大学争相加入这一浪潮,导致媒体充满着“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将彻底革命高等教育”的言论。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技术主任麦克·夏普利斯对此持保留意见。英国开放大学创建了“未来学习”这个平台,希望学生通过平台能更多地进行交互式的社会性学习。英国教育心理学家戈登·帕斯克认为,学生建构知识主要依靠相互交流。所以,基于这样的学习理念,在“未来学习”的平台上,学生不仅能够进行很多相互交流,而且还受到鼓励。
2013年,“未来学习”上线了36门课程。至今年,上线的课程大大增加——课程门类从《司法科学导论》到《理查德三世时代的英格兰》。在“未来学习”上,学生不仅能够就某一内容进行讨论,而且还能对别人的讨论点赞,成为发表评论的同学的粉丝——这是今天非常标准的社交网站做法,并且还允许学生互相评定他们的作业。
此外,“未来学习”的软件不仅能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上使用,还能在手机上使用。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无障碍地学习其上丰富、精彩的课程,并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评价。
虽然现在“未来学习”在许多方面仍然与美国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有差距,但它已经取得了很可喜的成绩——现在提供130门课程,50多万人注册。就连拥有300万使用者的全球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巨头——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创建的edX的首席执行官阿南特·阿加瓦尔教授也对“未来学习”点赞,夸奖它的方式很有创造性。
在非洲,南非的开普敦大学则通过大力支持黑人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来弥合黑人学生与白人学生的学术鸿沟。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前,南非的大学基本上是为培养白人学生而设计的。其后,开普敦大学与其他南非的大学一起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黑人敞开了怀抱。
为了帮助来自不利背景的学生获得学习技能,开普敦大学对项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如,对黑人学生提供支持,包括对那些英语不是母语的同学开设专门的语言发展课程,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还提供心理咨询。
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开普敦大学提供生物学、物理、化学和数学基础课程,以弥补学生的任何知识鸿沟。有的学习项目还包括外出参观开普敦水族馆以及附近的化石公园,并提供其他相关的体验,让这些黑人学生补上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所缺乏的科学经验和体验。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大学的学习和参与这些活动,开普敦大学给他们提供了延长1年到4年的本科课程的选择,通常是3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