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小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自身能力的完善、安全感的提升、资源的积累和整合能力的提高,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你渐渐摆脱掉最初的胆怯,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我们不希望在职场上意气用事,也不讳言成长过程中的叛逆。职场新人阶段那种“我是来学习的”“薪水多少没关系,积累到经验就好”的态度,逐渐会变成“我是有价值的”“我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
说“不”,意味着一种主动的选择,意味着你有能力看清什么才是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并且有资格决定自己该怎么做。把握好拒绝这个度,也会让周围的人对你更尊重。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从说“是”开始的,因为一开始的拒绝总会被认为是不知深浅,后果也往往是更大的损失:失去信任,不被欣赏,不被认同。但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也一定是在无数次的拒绝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因为只有不被琐事淹没,才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擅长且必要的事情上。
有些拒绝总是很难说出口
先来讲个故事吧。
两年前,我的表哥L从央企辞职,和几个人合伙开了家公司,承包一些工程项目。
第一年公司效益不错,而且上班时间自由,收入也比从前多了不少。但谁知道第二年赶上整个行业的效益下滑,小公司抗风险的能力更是有限,年底大家坐在一起数了数,每人分到5万块钱回家过年。这是一整年的全部收入,算起来和公司里雇的小助理收入水平相当,人家每月4000元固定工资,按时上下班,根本不用承担什么业绩压力。
那天L当着我的面算了笔账:家里的日常开销、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缴纳各种社会保险,七七八八算下来,每年全家最基本的开销大约要8万块钱,以他去年这种收入水平,无异于坐吃山空。
我建议他另谋出路。小公司管理不规范,几个项目的账混成一锅粥,资金紧张的时候,追债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在我看来,一时收入低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关键是,这样的公司让人看不到希望,倒不如趁着年轻,找一家正规单位去做项目经理更为现实。
我讲的这些,L觉得都有道理,但只要说到辞职,他就一万个为难。
公司老大对他有知遇之恩,当年最窘迫的时候,是老大伸手帮了他。因此在L看来,这种时候提出离开公司,就是忘恩负义。他更愿意看到的情形是,某一天公司宣布散伙,大家各奔东西——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他的心理压力要小很多。
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我的同学H身上。
刚毕业那会儿,H是一家事业单位的小职员,工资不高,前途也很渺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曾经的合作伙伴看中,推荐到某大型央企的核心部门工作,从此事业站上了新平台。本来事情可以到此为止的,但“伯乐”显然没打算放掉这匹“千里马”:他的讲话稿、他的在职博士论文、他要交上去的报告、他打算结集成册的文章……所有这些,都一股脑儿交给H同学去做,尽管他们根本不在一个单位。
聚会那天,H同学苦哈哈地抱怨,每天公司里都有一堆事,收工之后还要跑到“伯乐”那里去加班,几乎成了他的私人助理,而且是免费的。
“没办法拒绝,我能有现在的一切,都是因为当初他的赏识。”H同学说,“我不能过河拆桥。”
拒绝意味着什么
几乎所有的职场生存指南都会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学会说“是”是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立足的基础。尤其对新人来说,服从和妥协远比质疑和拒绝更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融入一个团队,为日后进一步展示能力赢得机会。
但好好先生不可能一直做下去。有些时候,我们会对现状不满意,或者对别人提出来的某个要求产生本能的反感,即便表面上伪装得再好,不满和反感也会通过情绪上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
这种时候,是该果断拒绝,还是违背自己的心意勉强撑下去?或者换个角度,以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来看,从说“是”到说“不”,我们究竟要经历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总会做一些事情来让父母高兴:一方面是爱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生存的本能。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获得食物从而活下去的依靠,因此这种潜意识里的迎合和讨好,其实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职场上。刚刚走进办公室的年轻人就像一个柔弱的孩子,没有积累、没有经验、没有人脉,总结成一句话,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的能力。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从环境中获得安全感,让周围的同事、上司、合作伙伴认识你,了解你,信任你。因此,你必须放弃一部分利益来完成这个融入的过程,让自己生存下来。
这个时候说“不”,直接威胁到的是你的生存环境。
但职场中的“小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自身能力的完善、安全感的提升、资源的积累和整合能力的提高,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你渐渐摆脱掉最初的胆怯,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成长过程中的叛逆体现在职场上,就是我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职场新人阶段那种“我是来学习的”“薪水多少没关系,积累到经验就好”的态度,逐渐会变成“我是有价值的”“我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
这个时候说“不”,意味着一种主动的选择,意味着你有能力看清什么才是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并且有资格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上个月朋友在健身房里遇到一件事。因为一点小疏忽,保洁阿姨被主管在众目睽睽之下痛斥。阿姨也没过多辩解什么,只是把工装一脱,说了句“我不干了”,扬长而去。愣在那里的主管只好自己拿起扫把,卷上裤管清理起更衣室来。以现在劳动力市场的行情,保洁阿姨很可能第二天就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环境更好的工作。
说这件事并不是鼓励人人都在职场上意气用事,而是说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适当地说“不”,其实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也会让周围的人对你更尊重。
从服从到拒绝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个转变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我意识到,对L表哥和H同学来说,或许他们还没有从“小孩子”的状态彻底走出来,他们的自我还没有强大到从心理上摆脱对权威关系的依赖。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