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湖中路,夹在两个村子中间,是沿湖的堤坝。开车穿过艰难的泥路,穿过村中树林,穿过密密麻麻钓鱼的人群,别有洞天。沿岸是车、是人,是各色情调的餐厅。餐厅中间的一方门面,挂着“培德书院”的门牌。
小院子的石门一转,不大的空间热闹非凡。每两周周六的日子,是有机作物的集会,在这里,叫做农夫市集。远近的各色新农夫,年轻的面孔,摆放精巧的水果蔬菜、蜂蜜酱料,甚至还有手工扎染的布料,一时间,似乎身在日本的忍野八海,有美丽的农作物,有精致的包装,有秩序,有健康,亦有腔调,只是更是微型。
这就是培德书院的入口庭院处,无处不透露着创办者心境,在传统中,表达出宁和、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
培德书院的创办者是台湾的曾国俊先生,他倡导“每年一座山,每年一条河”的教育理念,顺应天时自然,用动手做的教育方式完成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小学毕业要独自爬上台湾的玉山,3800多公尺,领第一张毕业证书。初中毕业要走雪山,背30公斤左右的水,走10天,都在雪地里,在出口处领第一张初中毕业证书。
“一亩田是一部经济学,一座山是一所学校,古琴是从心里传来的乐音,让你心神得到安宁…这就是传统文化之美。”讲坛是一个圆形尖顶的建筑,透光,像一个粮食垛。座位是草木编制的地垫坐席,遮光的帘子也是自然植物素材编制。曾国俊先生平静而缓慢的讲说培德书院的起源和教育的核心。
相比其他的国际化的教育,培德书院更多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孩子在这里有机会通过亲手做木工、活字印刷、烧窑理解中国文化之美,并学习其中蕴含的各种知识和道理。在中国传统一路丢失的今天,培德书院所做的教育也许能弥补一部分家长的需要。
带有浓烈传统中国文化的私塾教育,是具有典型华人特征的教育试验场。和曾国俊在台湾创办的道禾书院一样,北京培德书院一脉相承其核心的“儒、释、道”哲学思想。设置这些课程,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知止、如何专注、如何守住当下。
培德书院现在有幼儿园、小学,以及工坊和节气厨房等,不定期还会有各类讲座,比如绘本。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随处的艺术品和节气厨房。幼儿园的孩子有一片草地活动场,堆起的陡坡里面藏着三个不同形状的山洞,爬过长长的粗水管,探索未知和奇特,成人和孩子都充满小朋友的喜悦。
培德书院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体制内的课堂,他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需很深的勇气,还有不菲的金钱投入,因此,不可能成为当下广大家长的选择。然而这种小而美的私塾教育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内心的教育困惑得到一些解决的途径,让我们可以通过接触、参观和了解,学习“师法自然”的方法,有机会参与部分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让他们可以扩张视野,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
而私塾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国学教育再次归来之际,做为精耕细作,以真传统文化坚持了20年的培德学院很值得关注。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