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大学评价干扰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举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招生办)校长陈骏公开批判了一些大学的全球学术排名体系。
陈骏校长指出,有学校的全球学术排名体系把学校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10%;学校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20%;学校各个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占20%;学校老师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占20%;学校的师生发表的论文被科学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量占20%,上述5项指标得分的师均值占10%。一所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可这样的指标体系有可能令一些高校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这只是一个例子,几乎所有的大学排行榜都犯有同样的毛病。可是大多数普通人不知道。他们还在追捧这种大学排名。”陈骏说,这些因素对于一所沉下心来、认认真真按照大学规律办学的高校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需要引起政府、社会与老百姓的深思。
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 这样的大学评估在起反作用
陈骏校长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仍然是师资条件主导型,有什么样的师资条件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高校质量保障面临“内忧外患”的挑战。
同时,大学质量评价过程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指标体系,更加剧了大学科研与教学的矛盾。现在大多数高校教师都忙于申报课题、发表成果、追求奖项,科研的诱惑和压力越来越大,对本科教学产生了难以抗拒的冲击。
“外部因素对大学质量保障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陈骏说,现在国内外对大学各种各样的评价及排行榜,都是以量化的方法进行。我们仔细研究他们评价的指标体系就会发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科研、轻教学,重短期效益、轻长期发展。像这样的大学评估,对保证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会起反作用。
出席此次论坛的经合组织教育司前司长芭芭拉·伊申格尔说,2000年欧洲有关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全新的指标系统,给各大学教学评级、评分与排名,结果并没有走远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