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高校科研经费乱象:变个人提款机 报销监管难(4)

2014-10-05 12:10  中国新闻网

报销“瞒天过海”,花钱无人评估

记者调查了解到,除了自上而下的审计抽查有一定威慑力,高校内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基本上是空白,而课题成果的验收环节也往往是“放水”和“淡化”。

“谁弄的课题就是谁的钱,因为涉及多方利益,学校根本不插手。”一名高校财务人员告诉记者,“从财务的角度,我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合理性。因为高校还有科研处之类的部门,还有项目负责人。他们通过了,我们就不管,只看发票是真是假。发票是真的,业务是不是真的,监督不了。”

该人士还透露:“一些国家科研项目学校都有配套资金,配套比例不定,要分给老师多少,基本上是一些部门自己说了算,有关系的很容易打通关节。而且科研失败,钱白花了也就白花了,谁也不能说不允许失败啊?”

教育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很多科研经费就是专项。现在专项设的多,各个部门都在设,很容易脱离监管。立项管理几个人就定了,极少去研究这些项目是不是国计民生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

潘老师说:“那些有本事拿到项目的人,就有本事结题。只要有关系,经费充足,请几个好说话的专家吃喝一番,大家都是熟人,能让他不过吗?即使课题做得很差,还是会给优秀。”

佛山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珠说,当前很多科研经费和成果针对性不强,不是落户在企业等有需要的地方,所以很多成果都难以转化。由于没有按需研究,实际成效并没人管。科研经费管理重征取轻监督,不抓过程和事后,而且科研过程一般都是跨年度,需要好几年,而地方财政是按年度审计,时间一长,就淡化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教授任建明认为,目前,关于科研项目的多数规定内容大而化之,过于笼统,不能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制度措施,追加责任条款、验收评估,对有问题的项目责任人要纳入“黑名单”,追回项目资金,限制未来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等。

另有专家认为,在科研领域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专家建议,应将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分离,掌握财权的部门退出项目审批,再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度,如此方能遏制科研经费腐败乱象。(半月谈记者 郑天虹 毛一竹)(半月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17岁少女为爱痴狂 陷入与老师三角恋自焚身亡

2014-10-04 10:47阅读

司法考堪称“世界第一考” 德国:一生考两次

2014-10-03 11:31阅读

汽车一直修不好可以延保吗

2014-10-02 10:27阅读

广州拟调招生政策:2017年小学择校比例降至5%

2014-10-02 09:35阅读

调研显示:超6成家长每周陪孩子不足3小时

2014-10-01 09:40阅读

携程网可买西安公路客票

2014-09-30 12:1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