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不行多了不好 家长给钱各有技巧
绝大多数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必须从家里获得“补给”。此次调查中,记者也采访了多位学生家长,发现他们在给钱方面动了不少心思。
汉口刘先生的儿子在江夏一所大学上学。刚开始,他每月给1200元生活费,但儿子总是熬不满一个月,“月初是公子,月末是花子”,常常中途回家或者打电话要钱,让他感到压力很大。后来,他把给钱周期变成一周,一次300元。从那以后,超支的情况就很少出现了。
“我们都是每学期开学时给他的卡里打1.2万元,包含学费在内。”宜昌王女士说,她的儿子在武汉大学上学,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性格独立,花钱节制,不仅能够合理分配使用这笔“巨款”,还通过兼职和勤工俭学挣些生活费,每次回家都要给家人带点武汉的特产。
建设银行理财师熊渊说,家长应该怎样给孩子生活费,不能一概而论。他建议家长利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带孩子逛逛超市、银行,传授一些理财小诀窍,例如:购物前看看超市的特价海报,挑选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向银行理财师咨询一下转账汇款方面的优惠;掌握一些安全简便的理财方式;学习一些防诈骗、防银行卡盗刷的方式方法等。
同时,建议家长利用主、附银行卡的特点,学会巧用银行卡。父母持主卡存款,孩子凭附卡取款或消费,这样,家长可以通过银行卡有意识地监督子女在学校的消费情况,轻松实现远程“遥控”。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