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解读是噱头
虽然上海地方版高考方案尚未出炉,但已有校外教育机构对此做出了“过度”甚至是“异化”的解读。例如,认为“文理不分科会导致试卷难度上升,对善于文科的学生不利,善于理科的同学扩大了竞争优势”;认为“改革前如果你的英语成绩不够好,可以通过优势学科拉分,改革后英语成绩不够好,甚至可能失去进入名校的资格”。某校外机构在广告中提示说,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意味着考生如果能在自己英语水平最好的时候(中考后)把握时机,在高一就尽早考出最好的成绩,那么就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拿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其他科目的学习。”对此,上海市川沙中学校长陈忠新说,英语社会化考试肯定会让校外培训机构觅得更多的商机,但究竟怎么考、考什么、谁组织考试,现在都还是未知数,培训机构的广告还是“噱头”多于实质。
忠于教材注重能力
“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需要学校和教学机构共同培养”、“提供高考政策解析,帮助学生填补短板”……尽管校外机构的广告煞是吸引人,但在陈忠新校长看来,高一新生不应盲目被这些辅导机构的宣传所迷惑,还是应当忠于教材、忠于课堂学习,注重能力的提高。以外语学科为例,不能以为社会化考试了,就把时间都用在做习题应付书面考试上,而是应当回归“看得懂、听得明白、说得清楚”这一英语学习的正道上。
针对部分校外机构对高考新政有意或无意地“误读”,以及家长获得信息的不对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柯政表示,文理分科背后所依赖的一些基础,并不会因为取消文理分科就消除,如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风格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怂恿学生“门门都要补课”,是把高考改革的经念歪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