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孩子们在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陪伴下甘当“宅童”,越加习惯于自娱自乐,甚至越加内向……心理专家认为,面对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独二代”玩伴缺失、缺少交流等社交困境,家庭、社会、学校应发挥积极作用,打破“孤岛化”的新童年时代。
逐渐沉默的童年
与小伙伴们玩铁皮青蛙,弹弓打鸟,跳皮筋……这些“80后”独有的童年回忆时不时在网络的社交平台被提起,甚至被追忆。如今不少孩子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后,虽然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却不愿走出家门、与同龄人交流,甚至变得越来越内向。
7岁的孙冉冉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他平时不爱多说话,同龄的朋友也很少。每天放学,孙冉冉被爸爸妈妈接回家,做作业,吃饭,接着就捧起IPAD看动画片或玩游戏,即使周末放假也很少外出。孙冉冉所在的小区有很多与他同龄的孩子,可是孙冉冉谁都不认识。
“孩子现在学习压力不大,但是课余时间他不爱出门,也没有机会与其他小伙伴交流。有时感觉到他很孤独,我就养了一只小狗,孩子找不到朋友时还能有小狗做伴。”提起孩子性格内向不爱与人沟通,孙华伦一直叹气。
孙华伦是“80后”,他的童年是与小伙伴一同度过的。放学后,大家都跑出去玩。男孩子弹弹弓、弹玻璃球踢球,女孩子打口袋、跳皮筋或打羽毛球。直到家长喊吃饭,也不愿意回家,总是说“我再玩一会”。“现在很少能听到有孩子大喊‘再玩一会了’……”孙华伦说。
汪婷在长春市一家幼儿园做幼师。在她眼中,如今孩子的想法时常让她“捉摸不透”。“一些在过去受欢迎的动手实践课在孩子们眼中完全没有魅力,他们更喜欢在角落里玩手机游戏,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有时候带着孩子出去玩,他可以结识更多小伙伴,变得更加开朗活泼。但每次出门,他都只黏在我身边,不与其他小伙伴交流。做家长的只能干着急。”家长崔萍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