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行李,带着书卷,一身青袍长衫,这就是一个赶考读书人的标准行头。赶考,古来有之,不同的是古时是几年一考,现在是一年一考,还从一个人的高考,发展到全家人甚至全社会的高考。
背着行李,带着书卷,一身青袍长衫,这就是一个赶考读书人的标准行头。
赶考,古来有之,不同的是古时是几年一考,现在是一年一考,还从一个人的高考,发展到全家人甚至全社会的高考。
考前准备越来越全面细致,考试投资也水涨船高,从父辈时代的几毛钱开销,到现在的成千上万元,考生数量翻番的同时,考试费用也以几何水平暴涨。
有人调侃称,高考50年,费用翻了上千倍,坐飞机都赶不上。
“文化大革命”前高考
自带枕头凉席,打地铺吃食堂
赶考账单
食:在食堂搭伙,饭钱1.5元
住:自带寝具,在考点附近学校打地铺
行:骑自行车或坐火车
高考投资:不到2元钱
经历者:河南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韩宇宏
韩宇宏是1963年参加的高考。
他在镇上的一所中学读书,考点在几十公里外的市里,考前一天就要出发。
“有自行车的学生骑车,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到,没有自行车的坐火车,也就两三毛钱。”他说,自己是骑自行车去的,带着凉席枕头等寝具。
因为,他们要在考点附近一所中学的教室借宿,需要打地铺。饭呢,也很好解决,在这所学校的食堂搭伙,两天半时间,多的花1.5元,少的0.8元钱就够了。说到复习考试,他说那会儿根本没有听说过补习班、辅导班,唯一和平时不同的,就是体育等副科停了。
“听后来到教育部门工作的同事说,那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不到20万,我们参加考试的也就20万左右,全部算下来7个人里能考上一个。”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