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神器”更需自主思考
从去年年底开始,“解题神器”在互联网市场的走俏已经引发了很多跟风之人,这些开发商匆匆上马,水平参差不齐,已经与软件设计的初衷背离甚远了。一些运营商打着“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多教育资源”的嘹亮口号,却走上了靠“悬赏金”来盈利的道路。不少教育专家表示,这些手机应用以利益而非教育为目的,前景堪忧。有人称,“在培训机构扎堆竞争的当下,这类在线答题互动平台正以黑马的姿态闯入教育市场,打破传统‘面授机宜’式教学的垄断,一方面开拓了教育辅导的盈利新模式,另一方面却也给这个本不成熟的新兴领域埋下了隐患。”
尽管有人呼吁,没必要把新生事物当成洪水猛兽,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他们甚至只把这类软件当成一种网络交流学习的平台,这种网上教学问答,对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扮演着“家教”的角色。然而,这仅仅是少数派的乐观看法,对于这个“家教”是否合格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多数人表示,有这样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本身是好事,但孩子们用起来很难避免滋生懒惰情绪,部分学生还可能对这类软件形成依赖,从而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机器的奴隶。
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海燕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种软件的流行让学生缺少了深度思考的训练,以前为了思考一道题我们都绞尽脑汁,虽然辛苦却锻炼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而如今学生往往浅尝辄止,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长此以往会产生不良影响”。
“古人说‘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人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尤其在专心钻研一个问题的时候,即使最后失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个人的能力提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刘开朝担心如果这种软件过分地泛滥,学生会感受不到思考的魅力。
其实,在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对待它的衍生品,“一刀切”的全盘否定并非理性。北京某中学小赵老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知识点,也不再有标准答案,多给学生布置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的题目,这些“神器”自然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杭州某中学教师对记者说:“只要改变一下课堂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便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访中,北京四中网校副校长刘开朝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他说:“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的区别就在于特级教师要能够很好地布置作业,学校中怪题、偏题现象可以说是极个别情况,并非主流。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消化信息的有效载体,如同学习的一把钥匙。但这把钥匙一定要掌握在教师手中,否则作业就会变成一种游戏。”
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海燕认为:“‘解题神器’的盛行源于当前的教育评价方式,仍着眼于试卷上的分数,继而让学生们只关注答案的对错,而对学习失去钻研的热情,一些学生做作业如同应付老师和家长,他们宁愿花钱求答案,也不愿花时间思考。因此,学校布置作业‘宜精不宜多’,考试出题‘宜灵活不宜刁钻’,让学生的关注点落回到知识本身,而不是做题的对错、分数的高低。” (刘磊、宋媛媛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