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星期天就是母亲节,你是否想过抽空带最最亲爱的妈妈走进电影院,去看一部阖家观赏的电影呢?
然而,现在要帮父母挑一部合适的电影却是一件不小的难事。浏览院线片单,无论是剧集人气明星白百何的《整容日记》,还是超级英雄大片《美国队长2》,适合他们看的电影确实少之又少。难怪几年前热映的《桃姐》让不少年轻人感叹,真是太久没带爸妈去电影院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了。
30年前
父母们也爱看电影
每当谈起看电影这件事,父母们总是带着回忆的口吻,他们一边将往事娓娓道来,一边追溯着自己的青春时光。
30年前,我们的父母也都是些20出头的小伙子、小姑娘。他们年轻有活力,电影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既新奇又时髦的事。
在城市里,电影院数量有限,热门影片往往都是《董存瑞》、《地道战》和《小兵张嘎》这样的爱国抗战影片。
“《地道战》单位组织了1次,我自己买票去看了3次,每一次看都特别激动。”一位50多岁大叔回忆道。
每当有新电影上映,电影院门口总是三五成群、人头攒动。
30年前,一票难求是常有的事,除了那些早已被预定的“团体票”外,个人购票都得在售票小窗口前排长队。“要看电影不,我这里有票。”黄牛党们也常常伺机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这样的经典爱情片也以译制片的形式进入了电影院。
爱情片的出现也同样催生了观众们的爱情。在思想较为保守的年代里,影院作为一个较为隐蔽的场所,也成了不少青年男女们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高票价、看不惯字幕
现在,父母不爱走进影院
电影院,这个曾经属于父母们青春记忆的场所,现在却日渐淡出老人的视线。
原因之一就是票价高。相比于工作繁忙的80后与学业紧张的90后来说,已经退休的中老年人是最有时间去影院消费的群体,但高票价却成为了阻碍。
一般来说,一部商业大片的票价在50-90元不等,如果是3D的,票价还得往上涨。
“当年看《少林寺》的时候,票价是1毛钱;现在看个《极品飞车》,票价要100元。用这些钱,我还不如多买些好菜呢。”面对高票价,父母们爱如此“不科学”地进行纵向比较,而忽略了年代、物价等因素。
团购、半价日这些优惠方式,也不太容易打动父母,在柴米油盐上精打细算,才是他们常见的省钱方式。
其次,走进电影院的年轻人中,有不少人是冲着电影中的明星而去,有追“抖森”的,也有追“小李子”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代表明星。在父母眼中,他们心中的电影明星是演过《红色娘子军》、《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王心刚,或是《渡江侦察记》、《雷雨》的孙道临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成龙、刘德华等这些红了数十年的香港电影明星。
而面对强尼·戴普、克里斯蒂安·贝尔又或者古天乐、吴彦祖这些明星时,父母们不仅缺乏了解和好感,更多时候还是一种“脸盲”的状态,分不清谁是谁。
如果没有一个引发共鸣的故事剧本,他们不会追星入影院。
此外,作为网络时代培育出来的80、90后们,观看“英文原声+中文字幕”的电影是多年来观影习惯。即便去电影院,年轻人也爱挑英文原声版,而无视配音版。
老一辈人则不同,他们当年观看的国外电影,都是通过“上海电影制片长”配音的。那时候,电影配音事业蓬勃,邱岳峰、童自荣、毕克、丁建华等一批声线出众的配音演员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对于父母辈们来说,他们几乎没有看字幕的习惯。而那些外国大片又要看画面,又要听声音,还得注意下面的字幕,如此折腾人的观影,父母们多数无福消受。
特别是3D电影的字幕,更是令他们大呼眼睛疲劳,大伤脑筋。
这些电影适合和父母一起看
看华数点播一样可以全家欢乐
即便如此,我们还能找到一些适合父母们观看的电影吗?其实,除了走进电影院。只要家里拥有一台华数互动电视点播机顶盒,精彩好片一样不断。
一、怀旧类
爱情片《泰坦尼克号》(点播路径:电影-文艺)能带他们重温一段爱情旧梦。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第一次上映时,曾引起巨大的轰动和观影热潮。他们也许并不记得男、女主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的名字,但对电影中那个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想必是记忆犹新。
除此之外,如《岁月神偷》、《山楂树之恋》等怀旧气息浓厚的电影也是好选择之一。
二、视效类
《阿凡达》开启了3D观影的视觉奇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一个深刻的故事可以通过3D的形式呈现;
《地心引力》(点播路径:互动电视-大片)创造了一种太空体验观影的新时代……
科技的伟大力量,造福了我们年轻观众,同样也该让老一辈的观众有别样的观影体验。
三、亲情类
《桃姐》(点播路径:电影-文艺),让父母们思考自己养老问题,审视与子女们的关系;
《唐山大地震》让父母们回忆起当年在新闻中听说的那段惨剧,珍惜眼前的生活,共享与孩子们的天伦之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