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观点】
工科毕业生求职存在观念问题
●胡爽雨,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慧博研究院院长
虽然我国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匹配矛盾,教育体制、内容与手法也一直受诟病,但从企业招聘工科应届毕业生的评鉴侧重点看,都是从学习能力、逻辑思维等基本能力和发展潜力上进行评估,更多的是看其未来的培养空间和发展潜力。
工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应届生共性的问题,比如对第一份工作定位较高,争抢央企、国企或国际大牌企业的少量优秀岗位;眼高手低、对于基层操作类工作不屑一顾,且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现实情况处理能力;注重当前利益,特别是薪酬,某些工科类工作前期工资相对不高(一般在2000-3000元之间),因此毕业后选择“逃离工科”。事实上,从工科类毕业生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3年之后年薪很容易能达到10万元左右,关键看是否愿意潜心、扎实地成长。
“逃离工科”反映出的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跨行业流动问题,只不过环节是处于更前端的应届毕业生群体。媒体所报道的“逃离工科”更多的是指毕业生逃离传统工科产业奔向金融、新材料、通信等高科技或其他一些现代热门产业,这正是我国产业发展走向在教育以及人才市场中的映射。
不管是留在还是逃离工科,毕业后,新的学习期即开始。
应扩大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
●胡瑞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目前我国的工学人才培养与招生结构不是很合理。根据我们的调查,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比1998年增长了9.3倍,与此同时,2010年本科工学专业的招生人数仅比1998年增长了3.4倍。
在工科本科招生比例下降的同时,工学本科专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如2010年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机械、冶金、电气等专业,招生数只占到工学总招生数的47%;而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却占到28%,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趋势。
另一方面,部分文科专业由于扩招,增长较快,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些对我们的就业都是很不利的。
因此,我建议减少管理类、语言类、艺术类等专业的招生人数,扩大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工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们仍然是工业化国家,而非后工业化国家,国家仍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