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异见 工科招生比例居世界首位
“工科招生比例下降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西方有些国家下降到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几。不过,欧美工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比例是由市场决定的,他们工科招生比例的减小确实可以反映出‘逃离工科’的现象。而中国高校的招生计划是由国家决定的,是否可以说‘逃离工科’还很难讲。”
——雷庆,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不过,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用“逃离工科”来形容当下的现象有些“言过其实”。
“我想目前还不能说谁逃离工科,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我们高校工科的招生人数基本每年都在增加,工科的发展仍然是稳定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孙禺认为,过去工业发展比较快的时候,工科的人数多一点,现在管理、会计等领域发展较快,有些人选择这些专业也很正常。工科的发展结构是和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目前学生报考工科的热情还是非常高的,报考后放弃专业的也是少数,这不能说明工科整个结构出了多大问题。”
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雷庆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雷庆表示,过去我们国家是工业发展比较快,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机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一批人去学习金融、管理等专业也很正常。此外,工程师和医生、教师等职业也不太一样,招生规模不能完全看人口数量,而是跟工业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工业技术水平越高,对人的素质要求越高,数量需求反而越小,这些都决定了工科的招生会更复杂一些。“从目前来看,虽然工科招生比例较之前略有下降,但我们的招生数量和比例还是位于世界首位,远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
“从我们学校的情况看,工科学生考研或者工作换专业的是个别现象。当时是调剂或者专业是父母帮着填报,其实并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可能会在考研或者就业时考虑这个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孙长林认为,从他了解的情况看,从招生到就业,所谓“逃离工科”的现象并不明显。
“除了个别行业,如钢铁、冶金等传统工业,现在的工作条件完全不像以前那样恶劣了,而且现在本科生一般也不用在一线车间工作。有些人说现在工科毕业生考公务员的人多了,其实这是个普遍现象,何况公务员岗位也不是不需要工科毕业生。”孙长林说。
4反思 工科人才实践性遭诟病
2012届工学本科毕业生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该比例达到了44%。而当中有87%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习不够,21%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计不够合理,16%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不够科学。
——麦可思对2012届部分高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其实,美国的一些学者已经关注到中国和印度工科人数多,招生比例也很高,未来工业、科技的发展可能会让中印占得先机,认为美国应该有危机感。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中印虽然工科人数多,但真正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人并不多,因此不必担忧。”雷庆认为,即使目前“逃离工科”的现象在我国确实存在,现在我们也不必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招生规模上,而要更多关注我们的工程教育能培养出多少高质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的确,相比“逃离工科”的话题,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不足长期为人所诟病。
“我认为目前工科毕业生尤其本科生的专业课还是偏少,像我们公司招聘制图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都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HR王义青表示,相比本科生,高职毕业生的心态更好,动手能力更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接触的都是企业用的标准设备,工作时上手就会很快。”
雷庆指出,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工程师除了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懂得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工程伦理观,有较强组织领导、团队合作、交流能力等等。
“我们从事工程教育的老师在理念上都不落后,但问题是没有把这些完全落实到课程和各个培养环节上。目前高校对老师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还不是非常有利于调动老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家需要制定一些政策和制度让企业更好地参与到工程教育中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雷庆说。
对于目前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麦可思公司创始人王伯庆指出,当下工学内部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如计算机、信息类专业招生占到工学总招生数的28%,呈供过于求的趋势,这可能与眼下互联网经济的火热与报考的热潮有关。而机械、能源等专业扩招缺口较大。
“除了数量外,工学培养质量也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调查显示,本科工学基本工作能力的总体满足度连续三届均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中国加入世界工程教育认证的华盛顿协议后,国际范式的认证将推动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王伯庆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