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系男:俞泳。
森系男——俞泳
年龄: 44
星座: 巨蟹
身份: 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课程: 《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
据说建筑系是盛产帅哥教授的风水宝地。工科生的逻辑与理性,文科生的敏感与人文关怀,再加上出众的审美和几分艺术功底(他们或多或少都得会画几笔吧),无论长相如何,都会平添几分特殊的魅力。当俞泳拎着特意为拍摄准备的道具——一块巨大的绘图板和各种画图的工具,匆匆推门而来时,瞬间证实了这个传言。
“人人都爱俞小泳”
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俞泳的故乡在学霸养成圣地之一江苏泰兴,谦虚了一会儿之后,他笑着承认自己当初“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高中毕业时在学医和设计之间权衡许久,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研究生转入同济学习室内设计、城市设计和地下空间。十几年后,青年学霸成长为年轻有为的俞副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等几门基础课程。俞老师上课欢迎旁听,座无虚席。学生们甚至为他在人人网上创建了个人小站,页面上有“鱼香肉丝”们(俞教授的“粉丝团”)偷拍他上课、开会,乃至在学校文艺汇演中唱歌和跳集体舞的照片。而随他出镜的黑色修身西装、粉红衬衣、红色Molskine笔记本等等,也都能收获如潮好评。
当然,只有足够亲切和随和的老师,才会被同学们如此明目张胆地“调戏”。俞泳自己就有人人网账号,因为在那里可以“找到同学们在教学框架之外的闪光点。学生们如果能找到自我,他做的东西可能就不一样了”。他甚至会特意组织联谊,让自己所教的不同年级的同学互相认识。“一定要让学生们一起玩。他们之间的交流,重要性不亚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脑子里有困惑的小问题,可能张嘴问一下就解决了。说得直白一点,蠢问题问学长去,别问我。”假装的不耐烦下面,是一片为人师长的心意。
对俞泳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学生们甚至还在豆瓣上找到了自称“屏山书院”的老师,并用各种充满感叹号的留言占领了他的留言板前排。至于为什么叫“屏山书院”,那是因为他带学生去韩国交流期间拜访过这个纪念明代大儒柳成龙的书院,对于那种师生都脱了鞋席地而坐的平等、松散、讨论式的教学氛围心向往之。
建筑师中的植物学家
虽然拥有远超教授界平均水平的着装品位和个人魅力,但俞教授在专业上所偏好的风格却是经典的、简约的、低调的。在采访结束后,他特意写来邮件向我们阐释自己欣赏的设计师:“我敬佩那种不为潮流左右、用很长的时间做基础性工作的人,就像是包豪斯时代的中岛乔治。他原本可能成为一代建筑大师,却把自己关进美国宾州的树林里,转向手工家具设计。他不做广告,没有社交,但作品却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日本厅永久收藏。能够在一个快速的时代,做一些慢的事情,是一种态度。”
他也是这样能为真正热爱的事情慢下来的人。豆瓣上的“屏山书院”老师曾花了一年多时间出没于某个辨认植物的小组,并且因为认识的植物种类多而被大家尊称为“师父”——在这一方面,他的偶像是号称能认识江南所有植物的北宋人沈括。“‘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是说说而已,你首先要对大自然有足够的认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对苏州园林情有独钟。不过令这位建筑系教授惋惜的是,植物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可以是引发设计灵感的重要媒介,在现代却已沦为纯视觉的“建筑配景”。“我希望亲自种植古代生活中的植物,获得对传统生活文化的直接体验。”
生活中的“森系男”,又与我们谈论起了充满现代气息的地下建筑设计,比如设计陆家嘴各个大楼之间的地下通道。“其实在地下活动,人特别容易迷路。所以设计通道时,就要尽量走直线,这样才更容易辨识方向。”能够嫁一个“知道如何设计路线才比较不会迷路”的男人是件幸福的事吧。问起妻子的事,他有点羞涩又有点得意地说,她也是一位传统文化爱好者,经营着一家传统礼仪和汉服公司。那俞老师是怎样认识这个幸福的女性的呢?反正是大家印象中魅力值这么高的男性不太可能选择的方式。
现在,俞老师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温柔而浪漫,女儿刚8个月大,全家新近搬入一座新居。他把这座房子命名为“青菜与玫瑰”——院子的围墙边种满玫瑰,院子的中央辟为菜地,女儿在一旁玩泥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