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对自主招生的印象偏负面
由于大女儿即将参加高考,家住重庆的田师傅格外关注关于高考的信息。招生腐败的各种新闻,让他感到寒心和失望。“对于我们这样经济条件不太好、没什么背景的家庭来说,孩子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但现在这条路也变得越来越窄。部分家长和一些高校招生人员的钱权交易,使得本来为数不多的重点高校的招生名额被挤压,社会公平受到严重挑战。”
老家在江苏盐城的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严姝(化名),因为高中时成绩优异并且在数学、物理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3年前被所在中学推荐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最终拿到了高考降2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严姝回忆,当时,自主招生中所存在的猫儿腻,在同学中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拿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制来说,推荐名单都没有公示,大家都是在推荐结果出来后才知道的。而在自主招生的面试阶段,由于评判标准不统一而且缺乏监督,就给各种腐败留下了空间。特别是在艺术、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领域,腐败问题更是非常严重。“至于送钱送礼上大学的现象,更不算稀奇。我有一个高中同学,高考成绩与某重点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差距明显,但最终在家里花了很大一笔钱后,也成功就读该院校。”
受访者如何看待现在的自主招生?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印象均偏向于负面,依次是 “不公开透明,留下腐败空间”(61.4%),“已经异化成‘看钱看权’招生”(56.7%),“对农村和落后地区考生不公”(43.2%)。仅14.1%的受访者认同“自主招生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招生腐败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到这几年,招生腐败问题仍然存在,保送生舞弊事件、加分门、招生门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让公众对高校招生制度存在很大异议,对自主招生政策也诟病颇多。目前来看,高校招生腐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受访者认为高校权力缺乏监督是招生腐败首因
高校招生腐败难治理的原因何在?受访者首选“整个高校权力都缺乏监督”(52.9%),其次是“招生多为暗箱操作”(43.9%),排在第三的是“自主招生只强调自主没有监督”(40.5%)。其他原因有:“一些高校将部分招生名额作为资源交换”(34.7%)、“自主招生等制度设计有问题”(33.5%)、“高校行政化严重”(32.1%)、“个别官员时常干预招生过程”(32.0%)、“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处于过于强势地位”(38.6%)等。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教授指出,高校腐败难治理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利益驱动。在自主选拔环节,重点高校会给通过选拔的学生以降数十分的优惠政策。在1分可以超过成千上万人的高考战场上,这样诱人的降分政策无疑会让一些人寻求一切可能的机会钻营。另一方面是权力异化。一些人权力在手,就以权谋私。加之现在的自主招生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以权谋私的风险过小,也助长了日益严重的不正之风。
“高校招生腐败多发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现在的高校行政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熊丙奇强调,如果高校行政部门不公开透明,现实中并没有办法制约它。他统计发现,在自主招生公示问题上,公示项目最多的省市只公布了7项内容,包括考生的考号、姓名、性别、科类、省份、毕业中学、语种,根据这些公示信息,公众根本无法监督。便于公众参与监督的信息公示,应该包含不侵犯学生隐私的所有招生内容,特别是中学学业成绩、笔试成绩、面试评价等。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