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年人理解越多社会进步就越快
为什么带着“独立”标签的一代人, 在人生的重大关口却屡屡全家上阵?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研究员沈杰。
沈杰认为,“独立一代”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客观上,越来越宽松的社会环境让年轻人选择的余地和范围越来越大;主观上,越来越高的现代化水平影响了年轻人的价值观。“有一个调查,在重大问题上,你愿意听谁的意见?大部分年轻人说要听自己的。”
“独生子女的天然特征,一方面加剧了当下年轻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让家长更不放心。”沈杰把年轻人遇到的问题归纳为两个层面。第一是他们的价值观与社会现实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社会一定意义上还不是一个现代社会,很多传统的规则依然存在。一个人的事就是一个家族的事,这在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家人觉得对年轻人的“帮助”是一种关爱,也是一种投资,作为家族的一分子,家人帮助了你,也期望将来能得到你的回报。“价值观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中国人现在还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说句不好听的——‘财产’,包办的不仅是婚姻,还有学业、工作。”
第二是年轻人本身缺乏社会资本,通俗地说就是“关系”。比如找工作时,即便有名校学历作为文化资本,但现实中往往还涉及有没有“关系”的问题。此时,家长、亲友作为社会资本的拥有者,能够给年轻人提供帮助。“家长明确地知道这一点,显然不会甘心让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
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些略显残酷的现实并不能阻挡他们要独立的呼声。“上一代人的价值观与现实比较统一,而这一代人发生了偏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进步。年轻人的价值观比现实超前,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带来社会环境的变化。”沈杰说。
如何解决现阶段的这种矛盾?沈杰认为,从长远看,家长应该从小给孩子做一套包括观念和技能的独立性训练。“在人生大大小小的选择上,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宏观的意见,而不是从穿衣到吃饭的细节。而孩子也不该只有独立的价值观,而应配上相应的技能,比如,知道和人发生矛盾怎么沟通、心情不好怎么改善。”
对于现在已经遇到麻烦的家长,沈杰的建议是“相互协商”。“孩子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他们在大事上的主见是值得尊重的,可以通过协商和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如果硬要插手,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沈杰强调,有问题的绝不是青年人,而是成人社会。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青年人,现在“大人们”的很多抱怨,过一段时间看,可能都是误解。“我对青年人充满了信任,作为一代人来说,他们是不会错的,永远代表社会前进的方向。对他们理解越多,社会进步就越快。”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