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坚持将“最好的”东西提供给孩子
在广东2014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停车场里车满为患,想找个车位都很难。这些车一部分是招聘单位的,更多的是陪孩子来应聘的家长的。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后就在场外等着,而有的则代替孩子来投简历。虽然招聘单位一再声明“父母陪聘的人一般不会考虑”,但家长也理直气壮:“孩子还小,我们帮着把把关。”
毕业于南方一所大学的陈宇,父母一直想让他在老家广州从事金融行业,他却时刻想要逃离。先是报考了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又申报了国家公务员在北京的职位,但这两个机会都没能成功,他最终到了上海一家银行工作。“我在这儿没有朋友,也没有同学,可是有自由。”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邻国日本。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在东京上学的吉泽良太,父亲要求他一定去当公务员或是投身金融业。老妈得知发展好又稳定的企业有招聘,就再三提醒他去报名。两位老人甚至掌握了儿子的就业个人页面账号密码,经常趁吉泽不在家的时候,打开电脑查看他的求职意向。吉泽为此很是苦恼。”
报道中评论:“在日本,由于近年来少子化趋势愈发严重,‘如何培养和造就下一代’成为全社会都极为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坚持将‘最好的’东西提供给孩子。受此惯性影响,不少家长坚持认为,当孩子即将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时,自然要给他们最周全的建议。”
这样的心态和中国的父母不谋而合。
一定要结婚 哪怕为了外婆
当父亲说出“不管你和谁结婚,只要能尽快结就行”的那一刻,北京小伙儿牛小峰就知道,从大学毕业后开始的相亲大业还只是个开始。尽管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保持着一个月一次的频率,已经见了不下10个姑娘。介绍人有大姨、表哥、母亲的朋友、父亲的同事、楼下的邻居……
“我23周岁的时候,家里人就说我虚岁25了。去年春节,我爸兴高采烈地带我去见媒人。”牛小峰说,“女方家长的同事是我父亲的好友的爱人”,这层略显复杂的关系,让两个不情不愿的年轻人在父母的“押解”下坐到了一起。
对牛小峰来说,相亲是屡战屡败的无可奈何,而他的家人却有着屡败屡战的韧性。父亲对儿子的婚姻大事尽心尽力,各种类型的姑娘都介绍了一圈,只叹儿子一个也没看上。牛小峰说:“我觉得恋爱这事急不得,就得自己慢慢找,找到最合适的。但我爸说我太天真。”
有人总结,今年春节,长辈与年轻人聊天的三大主题是“逼婚、催生、生二胎”。老家在浙江农村的28岁小伙儿徐萧,过年期间把能推的亲友聚会全部推掉,“不然每一顿饭都会变成相亲会”。现在,他的相亲名单中已经有了“舅舅介绍的村里首富的女儿”、“老板介绍的朋友的美貌外甥女”、“同学介绍的文艺范儿高中校友”……
在北京的中山公园、龙潭湖公园,上海的人民公园等场所,时常有不少中老年人聚会,曾被外媒摄影师误认为是一个人口市场。其实这个说法也没错,“相亲角”就如同一个“儿女交易市场”——父母聚在一起,热情而焦急地代替自己的孩子相亲。
在百度键入“相亲+全家”的词条组合,能得到503万的搜索结果。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相亲网站,也拿“亲情牌”大做广告。每次看到“今年,我一定要结婚,哪怕为了外婆”的广告语,徐萧都会端起一杯水,默默地离开家人的视线。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