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立项轻验收的科研制度亟待改革
“重立项”,指的是科研人员对于研究课题和科研经费的狂热追逐,甚至已经到了一种撼动科研工作主体位置的地步。根据中国农科院2012年的统计,该院各个研究所科研人员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平均比例为51%,其余时间主要用来争取项目资金、参加各类会议、项目中期检查、项目总结验收等事宜。
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项目“立项”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见一斑。而对高校教师而言,在论文发表数量、课题项目数量的评估指挥棒下,“拿课题”成为不少教师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比之下,结题与验收,这道对科研投入检查的最后一关,却更是像在“走形式”。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曾以《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几点看法》为题撰文谈及此问题,在他眼中,国内“轻验收”的表现主要有:不拷问真正的科学价值,只看SCI文章;一些忽悠的课题并不会在结题时遇到麻烦。
究其原因,王贻芳说,现行管理部门加评审专家的制度并不科学。因为责任不明,专家一般也不会为难课题组。而如果采用按学科由科学家自己做主,同时聘用主审专家,实行终身负责制,有科学家自己利益的约束在里面,问题会好一些。
同样是“严进宽出”,青年学生群体出现烂尾楼的原因如出一辙。陈德旺说,“项目通过率太高肯定是问题,你请专家来评审,专家也不好意思说你不行。”在他看来,除非向博士论文的“盲审”看齐,请不认识的专家,并设置一定的淘汰机制,“科研上就应该实事求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到了必须要改的时候了!”陈德旺说。
去年11月份,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
在那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也曾在2013浦江创新论坛提及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他还说,“我们反对同一个研究团队拿着同一个研究的项目,在同一个研发阶段当中向不同的科技计划、不同的部门去申请。查处的目标不是为了取消,而是寻找最合适的项目去支持,这是对国家财政负责的态度”。
相比之下,对于和企业合作横向课题的结题验收,不少一线教师更多抱着“战战兢兢”的态度。
甚至有种说法是,“拿国家的钱容易通过,拿企业的钱却不太容易”。汪晓军告诉记者,“企业的钱一般只给20%启动,干得好剩下的全部拿走,干得不好就此打住,更糟糕的可能还会把钱要回去。”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未来改革的方向,这一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有所体现: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记者邱晨辉 实习生 诸葛亚寒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