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高校“科研烂尾楼”频现 重立项轻验收制度(2)

2014-02-18 10:33  中国新闻网

几乎每个寒假,都可称得上是高校学生毕业前备受煎熬的“冷冬”—不管是为继续深造的录取成绩而担忧,还是为走向社会的就业出路而发愁。

今年,一个名叫陈德旺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冷不丁”地关心起了学生的科研工作。之所以说是冷不丁,因为科研工作在不少人看来与继续深造、就业都无甚关系,尽管,对绝大多数研究生而言,其整个学生生涯最重要的训练都基于此。

“找工作”竟成了研究生毕业季不做科研“光明正大”的理由?前不久,陈德旺在自己的博客里抛出了这个问题,并将被耽误的研究生科研工作描述为“科研烂尾楼”,意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引发科教界的热议。

本报记者采访包括陈德旺在内的高校一线教师和学生时发现,虽然“科研烂尾楼”是个新提法,但这一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而这正是值得警惕的—“科研烂尾楼”造成的,对科学不再敬畏、对学习不负责任、对经费使用不够认真的风气正一步步影响青年学生的行事作风。

毕业季伴生“科研烂尾楼”

对于研究生和导师,这两种角色原本有一种科研工作的“默契”:导师申请的课题要靠学生完成,学生则通过参与导师的项目学习本领,完成学业。但这种默契随着毕业季的到来而渐渐出现裂痕。

投简历、面试、签约等必办事项逐步登台,诸如“等我找到工作了再来搞科研”之类的话,开始频频传入导师的耳朵。有的导师“出于理解”选择网开一面,但真的等到学生找到了工作,事情又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

根据陈德旺的描述,一种是,“有的学生虽然回到了学校,但是人在实验室,心却早飞到了别处”;另一种则是,“有的学生甚至招呼也不打,直接到工作单位实习去了”。

就这样,还有一公里才跑完的科研工作“被撂下了”。

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华南师范大学神经生理研究所所长李东风为研究生“科研烂尾楼”下了定义:第三年毕业季研究生工作已全面铺开,有进展或接近尾声,但由于学生忙于找工作而使论文质量无法保证或留“尾巴”。

面对青年学生群体里这些拔地而起的“科研烂尾楼”,不少导师很是无奈—

一方面,“科研烂尾楼”让导师们痛心疾首,用陈德旺的话说:“像加热到80~90摄氏度的水,再加一把火就烧开了”、“等后来的师弟、师妹再从头烧起,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酿成科研烂尾楼后果的研究生,导师们又“不舍得卡”:“硕士生助学金只有3年,不通过对学校是麻烦事,而且要是逼急了,学生跳楼了导师也付不起这个责任”、“还是得高抬贵手,毕竟相处几年也是有感情的”。

此外,一些高校不甚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时间安排,从某种程度上加重了这种局面。陈德旺说,学生研一年级,整个一年都用来在上专业课,直到第3学期即研二年级才着手科研论文的开题,第4学期只够做一半,到了第5学期尽管还没做完,但就跑去找工作了。

今年春节期间,休息不到10天的陈德旺早早投入实验室工作,但他告诉记者,只有一个学生过完年就赶回学校,“相对积极”地做起了科研,“其他的就只有放羊了,尽管抓得紧,但这也只能靠自觉了。”

在“科研烂尾楼”现象的讨论中,“导师”被不断提及。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家长收到为孩子办理转账缴费信息 校方称不知情

2014-02-18 09:35阅读

本科生成“研霸” 带博士硕士做科研获八项专利

2014-02-17 16:20阅读

艺术类考生计算投入成本:十年花费10余万

2014-02-17 09:17阅读

定情信物年代秀?承载一份深情一段美好时光

2014-02-14 15:24阅读

西安市教育局:提高素质考试在中考总分中占比

2014-02-14 09:29阅读

西安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实行自主命题 提高素质考试所占比率

2014-02-13 11:03阅读

报告称广州企业职位不比去年多 今年就业仍严峻

2014-02-12 15:3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