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学生假期“打工”提供良好环境
在校大学生假期“打工”既可以自食其力,也是对社会和自我进行认识的良好机会。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金昕认为,目前在帮助大学生寒假打工方面,高校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一个正规、可靠的寒假临时就业信息平台,解除有“打工”意愿学生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利用这个平台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寒假的求职行为,让他们的“打工”更好的与其所学专业相联系,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很多高校因为怕担责任,所以往往在寒假工问题上躲躲闪闪,缺乏担当。许多高校寒假封停宿舍,严禁学生外出打工,怕担责任,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失职的表现。”陕西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范紫轩说,学校应该结合如今“大数据时代”便利的技术条件,积极帮扶那些在寒假有打工意愿的年轻人。具体而言,范紫轩认为学校的工作可能包括搜集学生打工意向、核实并分类相关企业单位的招聘信息等。在数据统计结束后,学校应该设计软件,对有意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服务。
“寒假工大多是高素质的打工人才,如果从事重复密集的劳动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范紫轩说,“我呼吁通过学校构建这个平台,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我建议学校加强与用人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沟通,最好能在企业设置一些过渡性岗位。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寒假打工的实际问题,还能解除相当数量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恐慌,让他们在大学四年中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认为,学生假期“打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种现象在国外比较普遍,即使是留学生在该国“打工”也同样有比较好的就业信息平台和法律保护机制。
“目前我国该领域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不佳,因此需要政府担起更重的监督责任。尤其重要的是尽快形成双向的劳务市场黑名单机制,打造阳光平台。”任建明说,让企业或个人的违法侵权行为真正付出代价。(记者 姚友明 郭翔 吴昊)
据新华社电
(中国青年报 姚友明 郭翔 吴昊)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