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不少企业、店铺陷入“用工荒”的窘境,许多寒假不回家的大学生成为“短期工”市场的“香饽饽”。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难从正规的平台、渠道获得“寒假工”的招工信息,且大多都从事与自身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难以享受到劳动者应有的保障和待遇。专家建议,寒假大学生“接班”农民工,用工市场需要监管和规范。
招工信息“不靠谱”
“本店招寒假工,待遇从优”“急招急招!招聘寒假工”……近日记者走访长春市的餐饮、娱乐场所,发现不少店铺门口都张贴出了寒假工的招聘启事。
不仅服务行业,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过年时也有不少大学生做起“寒假工”。“过年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走了,但国外还是有订单,厂子还是有用工需求。”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的三年级学生张广成介绍说,过年时企业有用工需求,学生或迫于经济压力或出于体验社会目的也有打工需求,因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做起寒假工,有人为打工甚至不惜乘车千里、背井离乡。
但是,因为目前缺少正规的寒假就业信息交流平台,缺失寒假用大学生做“临时工”的监管体系,所以这些“早当家”年轻人的春节打工路就变得十分坎坷。
从陕西西安到广东东莞,今年1月15日,陕西科技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申艳毅和来自西安工业大学等学校50名同学一起踏上了春节打工的路途。住在8人一间、有用电限制的工厂宿舍,每天有8个小时的时间要坚守在电视机机顶盒生产的流水线上,没单独与单位签订工作合同,等待下月10日拿到3000元工资以便下学期买台电脑……这是申艳毅每天的生活状态。她介绍说,因为路途遥远又担心被骗,所以远途打“寒假工”的大学生往往委托“熟人”联系工厂,至于联络人的人品,打工团里的大学生一般都信得过,“如果出了事,应该有保证。”申艳毅说。
去外地打工就找信誉度高的联络人帮忙联系,而在大学所在地打工的学生则要通过网络和小广告等方式查阅招工信息。西北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的大四学生胡继红认为,虽然通过网络和小广告传播的寒假工招工信息不少,但那毕竟不是一个正规的平台,可信度不高。在2013年的“十一黄金周”,她就有通过“58同城”找短期兼职进而被骗取血汗钱的经历。
学生“打工”总被坑
张广成往年寒暑假经常从河南周口外出打工,也曾有过受骗的经历:去年,他跟随与校外中介联系的同学一起去上海打工,到达厂区后,没等工作就先交纳了近百元的体检和培训的相关材料费用。本以为交了钱就能顺利开工,可随后接到厂方通知说,对于大学生或工作不满三个月的临时工,厂方是拒绝接收的。
厂方的解释与中介公司“干满20天就能拿到钱”的允诺大相径庭,张广成觉得有蹊跷,就离开了工厂。他后来了解到,只要有一个学生在那个厂子干满20天,中介公司就会拿到厂方打来的2000元钱,如果学生不向中介公司讨要而自行离开,这些钱就会直接落入中介公司的手中。另外,他还怀疑厂方以招工之名通过收取体检及材料费的回扣,借机敛财。现在,他只通过好朋友注册的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参加寒假打工活动,今年寒假,他帮十多个同学联系了去江苏无锡打工,他说:“人多了大家一起去外地,也算有个照应。”
吉林超远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轶认为,因为寒假工工作时间短且中间有“春节”假期,所以与“寒假工”相关权益的保障工作经常面临“监管真空”,再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很多人甚至还分不清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的区别,所以应尽快规范寒假工用工市场并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如果单位不能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那么也应签订短期劳务协议,明确工资待遇、何时结算、用工时间、工作岗位及职责等;一旦发生意外,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联合起来及时回应大学生寒假工的利益关切。”李轶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