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重庆晨报:农村本科生就业难源于社会支持匮乏

2013-12-28 23:44  中国新闻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26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我国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

(12月26日新华社)

作为一名家在农村的应届毕业生,笔者对“农村本科生就业最难”感同身受。与家在城市的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的并不是自身的人力资本,而是缺乏外部的社会支持,处于一个孤立无援、求助无门的边缘化境地,在信息获取、机会获得上处于劣势地位。

在分析就业现象时,美国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关系”和“强关系”的概念。所谓弱关系,是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强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求职者更多地通过弱关系来实现工作匹配,即弱关系的力量更强。而在我国,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强关系的力量更为强大,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深刻影响就业质量。

大学生求职中的强关系,说到底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熟人网络。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农村本科生所依靠的熟人网络在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中处于有心无力的被支配地位,通过强关系帮助农村本科生就业的能力十分薄弱。缺乏社会支持的农村本科生,得不到有力的强关系庇护和关照,往往只能自力更生。

更为关键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本科生的就业困难。不论是户籍上的限本地户口、本地生源优先,还是“学历泡沫”导致的就业门槛虚高、本科生遭受学历“门槛”,那些或明或暗的制度“壁垒”和人为的“藩篱”,建构了一道又一道的隔离带,让农村本科生“望工作兴叹”。

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社会,理应给农村本科生提供更多社会流动的机会和渠道。一方面,在就业工作中,要对农村本科生进行“弱势补偿”,给予一定的倾斜和照顾性政策;另一方面,要不断减少就业歧视,为农村本科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只有将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农村本科生就业最困难”的无奈和艰辛才能得到改变。

在“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道路上,农村本科生不能成为社会的“弃儿”。健全社会支持,为农村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农村本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农村本科生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综合实力。只有内外兼修,农村本科生的就业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顺畅。(杨朝清 研究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盘点2013年教育界的那些事

2013-12-28 16:40阅读

教育部发文严明高校自主招生纪律 面试须全程录像

2013-12-28 08:13阅读

西安职院举行第一届成功素质训练营之模拟竞聘大赛效果好

2013-12-27 15:09阅读

《爸爸》五封信曝光 五位老爸文笔情感大比拼

2013-12-26 21:05阅读

《咬文嚼字》盘点2013国人常犯十大语文差错

2013-12-26 01:40阅读

新城区举办“文明单位治污减霾在行动”争当减霾排头兵

2013-12-25 09:48阅读

“西安高级中学大学区”召开大学区级部管理研讨会

2013-12-24 18: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