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网上侃侃谈网下寡言 没有网络大学生不会交际?(3)

2013-12-20 10:42  人民网

网络社交效果差,应在实际生活中锻炼

记者在北京市的一些高校采访时发现,像小周这样在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他们“躲”进网络世界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有人性格就是不擅交际,有的贫困生则出于自卑心理,不愿和别人交流,便在网络空间里寻找安全感。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黄彪文认为,网络社会对个人身份的隐瞒,是让大学生寻求网络社交的重要原因,但大学生长期借助网络进行社交,对自身成长十分不利。“网络社交无法替代现实的社交生活。大学生总要毕业走上社会的,如果回到现实生活,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缺乏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很难在社会立足。”黄彪文说。

对此,贫困生小杨深有感触。经济状况不佳、入学前和外界打交道少,使小杨入学后总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同学的圈子。一度很着急的他,将网络社交作为自我训练的平台。“我当时想的是,如果能在网上培养起沟通交流的自信,那么在现实中也一定会比较顺利。”小杨说。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小杨发现自己在公众场合还是无法流畅地表达,每次课堂小组发言,都让他十分紧张。

黄彪文表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非只有语言文字那么简单,而是辅以相当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动作,而网络交流基本依靠文字,具有匿名的保护机制,这使得网络对人交际能力的训练大打折扣。“大学生还是要在实际交流中锻炼交际能力。要有这样一种心态:把该出的洋相在学校出完,将来才不会在社会上出洋相。”黄彪文说。

补上人际交往课,辅导员应多与学生沟通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杨灿坤认为,大学生线上线下呈现的“分裂”状态,折射的是学生从小到大接受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缺失。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跟家庭背景有明显的正相关。父母性格开朗、交际活跃,子女也差不到哪儿去,反之,子女的人际交流往往出现问题。学校教育本应该弥补这一点,但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杨灿坤说。

杨灿坤建议,社交能力培养应该前移,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应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有人说这种课程到大学设置也不迟,但由于大学没有中小学那么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上完课就跟教师见不上面,要是遭受挫折选择逃避,教师很难发现,课程也就起不到效果。”杨灿坤说。

据调查,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最应该加强的工作是多与学生沟通。郑州大学学生辅导员张实勤认为,这种现象对大学辅导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交际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该是跟大学生最亲密的人,不仅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还应该有心理工作的专业知识,把工作落到实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爸爸"第一季今夜最终站?三个月掀全民追捧热潮

2013-12-20 09:07阅读

唱响青春 风采飞扬西安旅游职业中专“2013年唱响青春校园歌手大赛”顺利举行

2013-12-19 19:12阅读

河南一初中开思想品德课:科比遇甄嬛应行什么礼

2013-12-19 10:09阅读

长师附小承担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教学展示任务

2013-12-18 16:05阅读

土豪大学生追女生:买百份蛋糕庆生不留名

2013-12-17 16:06阅读

2015年西安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持证上岗

2013-12-17 09:12阅读

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通报会召开

2013-12-16 13: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