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其中,另一种成长
制定校规,让孩子参与进来,又会有何效果?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呈现,在制定的过程中能够听到孩子的声音,孩子就不会觉得这是外界强加的,而是我主动参与的,是我该自觉遵守的。这样效果就会不一样。”毛亚庆表示。
“让学生参与到校规的制定之中,一方面让学生更具创造力,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举措来引导学生。严而不死,就是让对学生的管理充满人性化。”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刘丽云介绍说,“当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修订时,学校就会成立一个项目组,项目组会招募老师,也会招募同学参加。通过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我们希望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一起协商,最终制定一个适合又有效的办法。”
曾经担任过十一学校“学生内阁”负责人的小徐同学深有体会。“当我们‘学生内阁’的成员发现校规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时,会把问题搜集起来,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全校同学的意见。因为学生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最能感知执行中的规章制度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学生参与到规则制定过程当中来后,学生对于规章制度的遵守和态度有没有变化呢?刘丽云表示:“正是尝到了甜头,所以我们坚持这么做。有学生的参与,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协商制定出来的制度,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个效果一定是好的。”
“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人、激发人、发展人,有了这样的觉悟,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吕文清强调:一个好的校规一定要深入人心、管到灵魂。
毛亚庆也表示,校规、规则的制定者眼中要有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参与到其中,对于孩子自身也是一种成长,而且学校本身就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信的品质。这些能力和品质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