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及和推广的基础上,让拥有体育特长的孩子学习、训练两不误,不必在小小年纪便放弃学业,是开展学校体育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杨立国所提到的师资力量的欠缺,确实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矛盾所在,但体育与教育系统的分离,更是导致学校体育与高水平竞技体育脱节的关键因素。从少体校到专业队的专业运动员培养路径,与校园高水平运动尖子的成长轨迹,不仅几无交集,而且还屡屡成为“抢人”的竞争对手。如今,单纯隶属于体育系统的少体校招生越来越难,这与无数家长更愿意让拥有体育天赋的孩子接受正规文化教育有很大关系,而体育系统对学校体育少有支持的现状,也使得校园体育难以打开向上的通道。
据杨立国回忆,多年前,他曾与前足管中心主要官员闲聊,当时,恰逢一支国青队刚刚从国际赛场上铩羽而归。该官员坦言,这支球队一场没赢一球没进,实在丢人。但让他感到无奈的是,这20几个人确是从该年龄段里仅有的180名注册球员中挑选出来的。足球人口如此贫瘠,又怎么可能打造高水平的国字号球队呢?
与注册球员太少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喜爱足球和篮球运动的青少年人数众多。如今,校园篮球联赛已经建成四级联赛,校园足球联赛也已建成高中和大学联赛,其中仅高中联赛就有2000多所学校参赛,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联赛“学生军”北理工校队就是从那里起步的。
但问题是,校园联赛看似红火,水平却不高,很难为职业联赛或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才,这不仅使得“精英体育”仍然作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主流培养渠道存在,也使得对普及度要求极高的中国三大球项目,因为缺乏群众基础和高质量的青训体系,近几年国字号球队成绩连连下滑。
学校体育与职业体育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早已成为国际共识。前者体现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素质,后者既是当地竞技水平的体现,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而中国的学校体育仍在低水平中挣扎,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加强体育锻炼仍需要通过加分和考试等强制手段,把学生“逼”到操场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体育教育的失败,而体教的长期分离堪称主因。
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两条腿走路,学校体育要想获得长足进步,同样需要普及与提高并行。就像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提高不可能由一家俱乐部来完成一样,学校体育的完善又怎么能离开体育与教育系统的共赢?(特派记者 曹竞)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