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好过不到。近年来,中国大陆的电视秀经历了从偶像选拔,到相亲找物件;从歌唱声音比拼,到公益创业比拼。本月中旬,一台从韩国引进的电视秀《爸爸去哪儿》,让中国大陆的电视秀重新聚焦在东方家庭文化的核心内容上──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可以是一种孩子的终点教育:唱歌可以成为天王巨星,家喻户晓;创业可以成为商业巨子,家财万贯;相亲要挑什么样的人,可以幸福美满,子孙满堂。
但亲子教育也可以是一种孩子的起点教育:在孩子认知系统初建的时候,父母教导孩子如何去接触和认识那些出现在孩子世界里的人,事,物。这一个过程可以理解成是一个画大三角的过程:以孩子的自我好奇和探索为原点画起,连到身边的人事物或者是孩子尚未接触过的人事物(x),再由孩子产生的疑问和经历连到身边的父母亲。通过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孩子对那些人事物(x)产生一个新的认识角度,并再次连向那些人事物(x’)。这个联机的过程,不断重复,不断循环。因此,对亲子教育来说,父母亲的参与能勾画出一个很好的三角面积(如果是父母亲各自代表一个原点,那么带出的就是一个四方体面积)。
这个三角面积的大小,可以理解成是孩子对所接触到的人事物认识的广度大小。相对来说,父母亲缺席的亲子教育,很可能会让孩子形成较为线面的对人事物的认识(只有两点成线),或者迫使孩子依靠第三方(例如其他家人,老师,同龄朋友,社会朋友)来吸收对人事物的认识,画出来的三角也可能会欠缺一致性。
对于父母自己来说,如果能参与到孩子起点的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成长,还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入父母亲这个角色。不少人常常看待父母亲这个角色,依然停留在“地标运动”上──成为父母,就是有了孩子。这就像理解成人,就是过了18岁生日;理解成为夫妻,就是去民政局领证。
假设一个头衔只是意味着某个日子的来临,那么人生的确可以变得很轻松。只是,一个头衔也代表着去承担一份责任。18岁的生日,意味着要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负担起成人的责任,至少你要知道在社会上犯事,去处不再是少年管教所,还有可能是死刑;成为夫妻,意味着你要承担起爱护和尊重伴侣的责任,这不是指某一天某一刻,而是无论环境顺逆,疾病健康,你都需要为对方付出的责任;成为孩子的父母,不只是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完事,你还需要养育它,爱护它,教育它。
对于父母角色的真正开始,更是要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能一步步开始,一步步实践进入角色。没有人天生懂得如何去做好一个父母,每一个小孩的需求更是因人而异,需要因地制宜的。这也是为什么父母亲需要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学习,一同去以新的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有时候,父母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曾经无知的,错误的看法。中国人有一个说法:生孩子是女人的一个重生。或许这句话的焦点,常常只放在女性的身体变化上。其实,重生的不只是身体,还有思想上,是一种对人事物的重新审视。
的确,现代化的亲子起点教育已经有充分的资源:父母可以去书店买育子经,可以去上早教班,甚至可以时常与其他父母办分享会。但是,我们要知道“取西经”不是叫外卖填饱肚子,它仍需要一个内修成正果的过程。换句话说,父母在外学到听到看到的一切 “真经”,都需要通过与自己的小孩做互动,做沟通,才能真正的知道什么可取,什么不可取;通过与自己的小孩互动和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出发的角度和经历。但无论是“取西经”,还是“闭门修炼”,关键都在于父母亲要花时间在孩子的起点成长上。
《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也正好在临近周末的轻松时段,以温馨真人秀的方式提醒中国的父母:要多花时间在孩子的起点成长上。因为,你会反思为什么有爸爸总是选择蹲着和小孩说话,有的却总是居高临下;为什么不会做饭的爸爸做饭,孩子还是会说好吃;为什么有爸爸能精力充沛的陪小孩玩,有的却一下子就累的动弹不得;为什么有孩子对环境,对动物有特别爱心,有的却不知如何面对它们;父亲要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孩子心中的诉求。对于英国的华人父母来说,在网络上看这个节目或许还是一个“取经”的过程。但我们不妨借此反思一下自己的亲子教育,是在画大三角,还是画一条狭窄的直线?(摘自英国《英中时报》,作者:006先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